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新课程改革问题症结的思考

作者:王宗湖 张婷婷 程福蒙




  一、课改的问题症结分析
  
  我国致力于新课改的用心与决心值得肯定,其理念与目标无一不是美丽动听的口号与字眼,说实在的,很少有人会真正反对。然而,理念不会自动地变为具体的现实,再美好、再宏大的课程愿景在殊异的教育实情前也会大打折扣。可能很少会有教师对这些理念与目标认真思考、了解它们彼此间的关联,并推论出究竟什么是我们接受的结论。除非所有的基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对各项理念、目标与精神有透彻了解且铭记在心,否则他们的教育实践必然会参差不齐,课改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实。各级学校或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各自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彼此之间是否能够相互衔接,是否能保持一致,有没有矛盾或冲突,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同样,在同一所学校内,每个老师所设定的目标是否与课改的大方向、大目标相互契合、精神一致,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上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松绑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理念和目标。有人认为,我国的教育上附加了太多不必要的束缚,表面上看,教育上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保证、提升教育质量。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运作后,高度管理的不良副作用日渐凸显出来;特别是一些非教育因素对教育的约束,更是迫切需要松绑,因此改革要将阻碍发展的因素解除。可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因为教育松绑背后理念的假设基本上是认定束缚、管理与约束都妨碍教育发展,所以才要松绑。课改从过去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摆脱出来,它必然是走向自由的另外一端。如果绑是一个极端,松绑就是另一个极端。松绑只是一种矫枉的手段,而不宜作为目的。错把手段当目的,或许是目前诸多课改问题的症结。但是,事实上教育是一种具有价值与规范性导向的活动,如果没有约束与管制,而完全放任,就不叫做教育。教育无须如钟摆般,从高度管理的极端,走向完全放任的另一极端。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务,适当的管理难以避免。当然,任何教育的管理措施,应以达成教育自身的目标为最优先考虑,而不是为非教育因素提供服务。
  
  二、课改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
  
  当前教育有“快乐主义教育目的论”的倾向,它的基本假设是: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就在于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带给孩子快乐,这是否站得住脚?
  1.教育是个有苦有乐的过程,而且通常是先苦后乐,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辛苦耕耘的时候,通常只感觉到苦,而感觉不到乐,如果不先经过辛苦或痛苦的努力过程,又怎能享受后来收获的快乐呢?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当下都是快乐,无异于让每个孩子都放弃辛勤的耕耘,放弃努力,那么教育根本没法进行。另外,所谓的快乐,究竟指是什么?是指学生当下的快乐?还是未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还是长远的快乐?我们是否可以要求学生为了明日长远的快乐,牺牲目前短暂的快乐?还是指无论教育过程或结果都要求快乐?此外,快乐与痛苦是相对而且主观的感受,张三引以为乐的事,李四可能引以为苦。那么究竟以谁的快乐为标准?
  2.如果说教育使人不快乐就要改革,让受教育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们要质疑的是,有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个人都快乐上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基本上都认同教育应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学生无法快乐上学,那么就是老师的教学或教育方法有问题。教师应该学习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与受教,或用各种手段设法改变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学习或受教时感到快乐;或者即使感觉不到学习或受教的快乐,也要改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以苦为乐或苦中作乐,或者学会先苦后乐。可是,快乐与否其实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教师以为快乐的事,学生不见得有同样的体会,而且纵使一些孩子感到快乐的事,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同样感受。从经验中可以了解,有些孩子根本不喜欢上学,也有人自认为不是念书的料,不管我们怎么改革,都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快乐上学。我们只要问,经过这么多年课改之后,是否现在的每个学生都快乐上学了呢?我们不用做实证的调查,就可以知道答案:根本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快乐上学。至于现在感觉到快乐学习的学生数目或比率,是否比以前提高,我们固然无从得知,但我们确知,感到不快乐的学生仍有相当多。因此,以快乐作为教育的目的是靠不住的。
  3.快乐与否并不能成为课改的充分理由,因为如果上学使许多人不快乐,就构成课改的充分理由,那么现在的诸多措施,也都让许多的教师、学生、家长感到不快乐,是否也可以紧急喊停,再改造呢?而且如果只要学生感到不快乐的教育措施都要改革的话,那么如果考试是让学生普遍最不快乐的根源,是否我们可以根本废除考试制度呢?只要废除考试,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此快乐起来。除了废除考试外,为让每个学生更快乐,我们更可以废除一切的作业和对学生一切的要求,学校尊重每个学生的自我选择,由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上课与否。这样每个学生就能真正快乐地成长和学习吗?
  
  三、谁该为课改的成败负责
  
  课改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让老师、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实施课改后,旧的问题未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却丛生,即使没有使教育变得千疮百孔,也使课改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对于目前课改的各种弊端,没有人承认自己做错了,到底谁该为之负责?有人认为问题在于政府、家长的观念,以及教师不努力、不上进;有的则认为是课改的理念与方向根本错误,由一群不懂课改理念的人所为,课改蓝图的规划难辞其咎。教育不是不改,但反对由一群不懂课改的人去改。对于课改造成的弊端与问题,从课改推出到现在,大多从政策直接跳到执行层面,其中师资培训工作既未能搭配,各项改革措施也无齐全配套,因而引起基层教师普遍的反弹;课改原本减轻压力与松绑的美意,也在改革方案过于繁琐、执行过程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使学生沦为课改实验的白老鼠。这不得不让人质疑课改全盘皆改的必要性,我们传统的一些教育方式难道真的一无是处?这样的课改是不是把教育原本的长处也一并改掉了?
  如果我国当初的教育状况真如某些课改人士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而且有很多外国人盛赞我国中小学教育成功,主要归功于良好的师资培训与专业能力,家长重视子女教育、鼓励孩子勤能补拙等美德。而课改无视我国教育原本的优点,竟然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大加挞伐。几年来,课改一波波启动,问题则一箩筐一箩筐地不断涌现。
  课改走到今天这种问题丛生的地步,问题重点恐怕并不是相互指责,将整个课改成败的责任推卸给他人就可以了事,也不是暂停课改,或是走回头路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从已经发生的实践后果中,找出问题症结,可以修补的,就尽快修补;已证明不可行的,就尽快改弦更张。但不要调整后,上面又提出新的大工程蓝图。毕竟走到这一步,选择以点滴工程的方式渐进调整,恐怕是唯一造成伤害最小的方式。
  
  四、对课改的反思
  
  谈论课改最忌讳一种两极对立的思维逻辑,一是把过去的教育体制批得一文不值,要知道今天社会的精英,可都是过去的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同样,部分对课改反对的力量一样也是对目前的课改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若干课改缺失被无限放大、渲染,彷佛集无数人心血努力的课改方案毫无可取。今后如果还要听任这两种心态主导课改的进程,问题只会愈趋复杂。
  若要避免以极端对立的方式处理问题,我们就必须通过认真的反思,以理性、平和的方式来看待课改,否则,就会产生方向不明的问题,同时也会因为只重手段的思考,忽略了目的的思考,变成只有以工具理性的发展,却不见目的的理性。如此在手段与目的之间必会产生冲突,终将导致失败的命运。过去推动课改的主要盲点,在于将心力全部放在课程、教材、评价上,而忽略环绕在这些机制之外的结构因素上,以为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相应调整。要知道课程的更动,牵动到师资结构的调适;教材的更动,牵动整个教科书生产机制的变动;而评价的更动,也涉及整个教育行政配套的相应更动,而这一切的调适与更动又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未来针对课改的反思,不能忽略这些。
  课程改革的问题层出不穷,往往解决了某些问题,却衍生出另外的问题。这些衍生出来的问题,可能会和欲解决的问题同时发生,也可能在一段时日之后发生。因此,任何一波的改革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正是以前改革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不可误以为只要新的改革一经提出,就可以把原来的问题完全清除,然后,可以在其上按图施工,终至大功告成。事实上,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