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论词汇教学的交际取向

作者:周树江




  语言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同时又反过来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著名语言学家Brown&Yule曾经说过:“语言主要有两种功能:用于表达内容的事务(transactional)功能和用于表示社会关系和个人态度的交往(interactional)功能。”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语法和词语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语法规则是相对固定的,而词语?熏特别是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却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在讲授词汇时,我们应该既要注意词汇的外延意义,又要学习和实践它们的内涵意义,在一定语境中习得词汇,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词汇。
  
  一、词语的多义性
  
  词语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社团对对象及其属性的认识。它的本质是意识,是观念,是词语符号所承载的语言社团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词语形式与意义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在交际中词语往往是多义的。概括地讲,词语的意义可分为两种,即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外延意义是语言社团关于实体性客体或观念中的实体性客体的观念信息,它是人脑对对象本体的示性反映,或者说是对对象属性的照应性反映。一个语言表达式的外延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内,独立于具体的话语语境之外。如,“woman”的外延是客观世界中非男性的已婚人的总称。相对于内涵而言,词语的外延是客观的、固定不变的。
  内涵意义是语言社团关于依附性客体或观念中的依附性客体的观念信息,它是人脑对对象的属性的反映。内涵是一种语用效果,这种意义来自于词语的外延,同时又结合了词语使用者所处的特定语境。如,当听到有人提到“woman”,我们就会联想起“温柔”、“美丽”、“脆弱”等观念信息。词语的内涵意义是社会的,它依附于客体,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词语在交际中的意义。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词义的高度概括性,使得语言中现有词语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描述事物和表达概念的需要,出现了所谓的“语言贫困假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用隐喻、转喻等手段赋予现有词语以新意,创造新的词语结构,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样在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即:同一个词语形式,不同意义内容。如“head”一词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单作名词讲除了其基本意义,即“that part of the body which contains the eyes,nose,mouth and brain“(人头)以外,还有另外19条义项。在人们进行交际时,多义词只有一种意义参与交际,在特定语境下,这种意义会凸显出来。例如有这么一句话:
  Be quick!Our head is waiting for you in the office.
  上下文构成了多义词“head”的交际语境,交际双方利用这种语境对词语的意义进行认知,得出“head”的语义是“头头”,而不是“人头”,从而顺利地完成了交际任务。
  词语形式与意义内容的非对称性还表现在语言中大量的同义词的存在。同义词就是“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即词语形式不同,外延意义相同。但在交际过程中,同义词往往会表达不同的内涵意义。Keith Allan曾说过:“语言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没有哪两个词语在任何语境下都能相互替换,因为每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实现着它独特的内涵意义。”例如,英语中“dog”是“狗”的统称,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下列的方式来指称这种动物:doggie,spaniel,dish-licker,bow-wow,cur,mutt,mongrel,whelp,hound等。这些词语指称对象相同,但使用场合和内涵意义却有差异。如,其中的“doggie”和“bow-wow“属于儿童用语,只出现在童话、儿歌、少儿故事等体裁里面,表达出一定的爱昵意味。这种差异在使用中产生,在交际中体验。
  
  二、词汇教学的交际观
  
  交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无论物质社会,还是社会精神生活,人们都离不开相互接触,离不开交际。为了交际的需要,人类创造了语言。自语言产生以来,它就成为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手段。语言的使用也使得人类的交际形式日趋多样化,从最初的言语交际发展到后来的文本交际,再到现在的超文本交际。如前所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实现着它的事务功能和交往功能,而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词汇也在交际中实现着自己的意义。
  英语教学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体。知识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毋庸置疑,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很难成就较强的语言能力。但语言知识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语言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是一种动态内容,在掌握的过程中需要语境的参与。从交际学理论上看,语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一个交际情景的所有因素,包括言语语境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文化、信仰、知识等相关的社会语境,甚至包括主观意图、态度等主观语境。
  在历史文化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民族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到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认知上,从而赋予具有相同外延意义的词语不同的内涵。比如,在东方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如果说某人是一条真龙,他会很得意。而在西方,你如果说他是一条龙,他会很不高兴。因为在西方,“龙”表达出来的内涵意义是邪恶和危险。再比如说,中国人与说英语国家的人对待“狗”的情感态度也截然不同,对用“狗”作为语体的隐喻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在英语中有“You are a lucky dog.”是表达对某人的喜爱之情。而汉语中有关“狗”的隐喻多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腿子”、“狗东西”等。在交际中,只有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内涵差异,才会避免发生跨文化语用失误,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也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能加深对词语内涵意义的理解,从而为下一步的交际做好准备。
  任何篇章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交际事件,它从生成到被接受的全过程到要受到语景的制约。篇章无论是多么自给自足,离开了语境,它也是不完整的。制约篇章生成与解读过程的语景包含各个方面,从交际双方身份、相互熟悉程度、知识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心理特征等,到交际目的、交际手段,再到交际场景,语景无处不在。Haliday把它们归纳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3个方面,总称为语域。我们在进行写作之前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选择题材、遣词组句,否则,词句再好的篇章也不能有效地传述信息。篇章的文体风格从非常正式到非常随意按照不同的要求而改变,这些文体风格的变化要靠篇章生成者根据情景和写作意图选用不同的词句来实现。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词语可分为口语词和书面词;专用词和普通词;对语言学习者来讲,仅仅会用一些简单、普通词语来进行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远不能满足生成各种不同文体的需要。同时,有的学生也分不清词语的文体类型,造成了词语的使用不当。例如有下面这么一段:
  My parents endeavored to prevent my sister's marriage;however,they married notwithstanding.I dropped into their wedding,which took place last Sunday.My sister was in her stately regalia,who looked damned beautifu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