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汉译英变通手法的巧用

作者:易永忠




  学者吕俊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可见各种翻译形式的共性:最大程度地传播原著的信息。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针对不同文体的语料,运用相应的变通手法,充分、有效地再现汉语的“原意”。下面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体两个角度分析变通的类型和方法。
  
  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形式。文学作品的翻译属于艺术再创造,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通过各种灵活的变通手法,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从而与读者达到艺术共鸣。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达到一定的“美学标准”,给人愉悦的美学享受。钱钟书的“化境”、鲁迅的“保持原作的风姿”都是为了突出艺术的审美效果。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文化渊源不同,哲学思想存在差异,导致逻辑、思维方式不同,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文学艺术,重“意会”,轻逻辑,重想象,轻形式。相对来讲,它不过分看重概念和理念,更看重文字上的细微推敲,重知觉,重悟性。表现在文学语言上,就是“意合”,具有“隐性”的特点,即不注重形式手段而主要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和语序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其语义的表达和理解通过意义的内在衔接来实现,即以意会为主,讲求“神似”,由此形成了一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和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而英美等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更注重逻辑和形式。这样,汉语和英语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化、语言、观念隔阂,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通过各种灵活的变通手法,把握原文真正内涵,创造性地再现原文。
  1.诗歌的结构变通手法
  文化、语言、观念隔阂在诗歌体裁中表现得尤为鲜明。诗中大部分词,在原文中的涵义、色彩和唤起的情感、联想,与英译文都是不相对等的,它的音韵、节奏就更不同了。因此,在汉译英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西方的“理性主义”,灵活变通句子结构、短语位置、词性等,恢复语言形式的完整,即“形合”,并尽量有效地传达隐含的信息,使读者仍能体会原作品的“传神”的意境。例如陶渊明《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的一个联句:“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翻译为英文诗则变为:“The farther from home in my boat I go,The stronger my thoughts for the country grow.”这一译法便巧妙地运用了结构变通手法,采用英语语言中的常见句型“the more,the more”的基本模式代替陶诗的叠词技巧,别巨匠心。此译法既迁就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离乡情更切的心理状态,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2.小说的归化与变异变通手法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来塑造人物,人物形象塑造要传神、栩栩如生,如果翻译不好,就会使人物形象黯然失色,与原文相去甚远。因此对中国小说进行英译,更能体现变通手法的妙处。《鹿鼎记》的章回标题翻译起来难度很大。例如: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金庸的解释:对许多有名的读书人株连迫害;贤豪风骨之士,当会得到见识高超之人的称誉。如果照解释译,译文难以出奇制胜。闵福德通过运用跳跃式的、“蒙太奇”式的归化变通手法,突出章回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经过剪辑、编排,使译文产生连贯、呼应、悬念、联想等艺术效果。他是这样翻译的:“Prologue---in which Three Ming Loyalists discuss the Manchu Persecution the Ming History,the Beggars Guild,and the Triad Secret Society...”他并没有将“第一章”直译为“Chapter I”,而是精心挑选了,意为一系列故事的“开场白”或“序幕”。其中,“Three Ming Loyalists”指“复明派”,或“顾黄吕三先生(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等光复明朝“士人”;“the Manchu Persecution”,暗射“满清文字狱”;“the Ming History”为《明史》、《明书辑略》;,“the Beggars Guild”,用来描述“丐帮”(在宋朝以来,便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帮);“the Triad Secret Society”则用来翻译“天地会”(或“三合会”),该会口号是“天地父母,反清复明”。这部小说的其它章回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归化变通手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品信息,除对句子结构做较大调整之外,一些细微之处也不容忽略。例如老舍先生的作品《二马》的翻译则采用了模糊变通译法,用英语的非对等词来表达相同的模糊。“脸上总共有十来根比较重一点的胡子茬儿”。翻译为:“To begin with he only had a few fairly thick hair.”老舍先生用“十来根”形容胡子少,而译者选择用“a few”这个不含数字但同样能够表示数量少的模糊词来翻译,形式发生了变化,而模糊的意义没有改变,故称变异变通法。
  
  二、应用文体
  
  应用文体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文体,译者的翻译效果不仅反映和体现其审美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效益。因此,它更加强调实用性,需要有效的变通。
  1.旅游广告的结构变通手法
  旅游广告作为一种特殊应用文体,作为一种广告语言,既要能起到推广宣传的作用,更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又要言简意赅。如果适当采用变通手法,就会一笔传神。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例。其译文是:“East or west,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翻译不仅仅限制在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而是着重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巧妙借助西方经典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best”这一文化理念,使译文通过互动的过程把文本、原文思想、文化内涵等因素相互交织、融合。这种通过“移植”手段改变句子结构的变通手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以描写景物的楹联为例,它是旅游广告翻译的难点,需要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文化内涵,恰当选用变通手法并配以洗练、通达的文字。例如:“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翻译为:“With water and hill,every place looks bright and beautiful;Rain or shine,every moment appears pleasant and wonderful.” 译者以简洁、明快之笔描述了山清水秀及光怪流离的天气,激发人身临其境的欲望。如果照字面直译,则会晦涩难懂。
  2.商务英语的简化变通手法
  由于民族的不同,导致生活和思维方式不同,在翻译中要考虑国外受众信息需求性与潜在的接受心理,因此要用简化变通的手法,使商务文本的用词更简洁、明了,使其更适合国外受众和用户。例如商务文本中存在的不少一词多译的现象,而这些词语在文本交际中所体现的意义往往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要根据具体语境,结合文化差异,选用相应的变通手法。在汉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很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常用口号式的宣传语和励志语,如以“销售服务”作为运作准则;以诚信、务实、以人为本为经营理念。如果直译,就会产生冗余文字,违反商务英语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国外受众和用户难以接受。译者要站在国外客户角度去理解企业,用简洁、明了的措辞来表达核心内容,突出关联性的具有特色的信息,强调公司性质,经营范围等。略去非关联性文字或虚化语境文字,从而使国外受众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例如:“北京宏超永业国际科贸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食品基地的海外窗口企业,在1996年成立以来,利用高效率的信息管理和海外零售业丰富渠道的优势,以‘销售服务’为运作准则;以诚信、务实、以人为本为经营理念,通过降低中间流通成本,提高了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使中国大量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进入海外市场”。将其翻译为:“Beijing HCYY is a leading company of exporting Chinese food. Since 1996 the company has gained profit from the way of efficient information,well management and multi-channel in retail abroad.With the principle of “service to customers”,the Company keeps reducing the circulating cost,strengthening the marketing competition and enter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3.历史文物或人物介绍的类比变通手法
  对于历史文物和人物的介绍,由于介绍主体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如果翻译不好,将给西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就更难以激发他的关注兴趣。如果稍加变通,利用人们触类旁通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思考方式,采取类比变通手法,能使西方读者将他们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与他们熟悉的历史或人物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迎合了其认知心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游兴。例如,对于故宫的介绍里有这样一句话:“故宫建于1420年,历时14年。”翻译为:“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and was finished in 1420,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参考文献
  [1] J.C.Catford. 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Shuttleworth,Mark & Moria Cowie.2004.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3]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 方重. 陶渊明诗文选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5] 赵彦春. 翻译学归结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