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与实践途径

作者:刘美杰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旨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体育教学的主导和主流。近年来我国众多专家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
  
  1.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现在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在优越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喜欢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活动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现在班级人数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差,针对这些群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限制约束起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查数据显示,34%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认为教学内容单一,认为枯燥的占35%,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特长的施展,无法让学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欢乐,达不到健身的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
  2.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只是注重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项目进行,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思想素质、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体育教学的近期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能力、习惯爱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综合因素的长期效应,抑制了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样就必然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效果以及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
  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经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从学段来看,中学的情况要比小学严重。小学、中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配备最低水平的只有17.8%和14.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原因有:体育经费不足,投入少;部分城镇学校处在市区,学校占地面积小,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狭窄,无发展空间;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没有经济能力去购置各种体育器材;某些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划拨体育经费很少等。学生体育锻炼缺乏必备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4.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敬业精神有待提高
  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技术演示,没有学术可言,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及客观对待。忽视体育给人类带来的重要作用,以致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偏低。现在普遍存在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的问题,一些教师没有上进心,学校的体育教师很少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如网球、游泳、健美操等。由于体育教师平时工作量较大,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和科研上的研究与提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发展进程。
  
  二、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广大教师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的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要以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引导式、自主式、互教互评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泼性,让学生感到亲切、快乐和满足,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锻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教学中增加理论课课时量和内容,传授内容有身体锻炼的方法、健身原理、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以满足学生未来需求为主体内容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
  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使其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应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关注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注重体育行为规范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这才是作为手段而应用的评价体系所追求的效应。建立一个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练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形式,建立多种类型的课程。应在保健、休闲、养生、健美课程上加大比重,提供多样教学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学生一技之长,使其学得开心,练得用心,学有所得,练有所长,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予学生一个整体的健康概念,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3.完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
  学生成绩评估体系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考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4.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课外体育锻炼能巩固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环节,应积极组织开展。如每年一届的校运动会和各球类比赛,但在组织的过程中和项目的设置和安排上,要考虑到项目的特殊性,即竞技性。还要考虑到体育的普及性、兴趣性,将竞技性与兴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校还可成立一定数量的学校体育代表队,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再提高训练,这样可带动该项目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条件的可以成立各种锻炼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加强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活动的场地器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体育经费,配备体育设备和设施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学校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体育设备、器材的建设,满足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6.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注意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科领域的新发展,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并应用于实践。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体育教学方方面面的问题,就学校体育教学而言应从学校体育改革着手,围绕如何改革这个中心进行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才能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风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山东体院学报,2001(3).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于素梅,朱红,刘斌等.“体育与健康”课改教学问题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