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情感缺失的成因考论

作者:向 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在此形势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高频率使用、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得到了强化,学生的情感教学随之弱化,出现了教学信息与学习主体需求的不对称性。学生在课堂中对课例文本教学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个体情感、主观思维等都会产生多维理解和想象,如何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进程与学生心理历程的情感对白就显得尤其突出,对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挖掘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原因追踪、透析处置、方法探讨的有机整合理所当然地要提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课堂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客观呈现与心理动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情感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内在感情,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但长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在词项和义项之间、模糊和精确之间、文本和话语之间,存在着过分注重知识学习、单纯培养认知能力的倾向,造成了情感教育被淡化、被忽略,认知训练和情感培养失衡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严重偏颇。
  1.教育观念滞后与教学情感领域教学设计的困难
  在我国现行教学中大多学校还是一味地强调分数和升学率,并把它作为评价学习主体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应试教育的长期作用下,不仅教学者传统教育的课堂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中(包括网络教学课堂和远程教育课堂)也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且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效果缺乏有力的考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地高于对情感的需求。使得现在的课堂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课堂的搬家,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把情感与认知作为两个相对割裂的部分。
  教学设计常常把师生间的交往活动都归结于人的认知活动。而在现实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他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是将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对知识的接受和解释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教育目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情感又具有它独特的活动规律,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由于其难度大,干脆被弃之不顾。这已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后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系不完整,在学习和生活中适应不良。忽视了对情感的关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残缺的,最终带来的将是整个社会的残缺。
  2.信息不对称与师生交互的阻隔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也是一种有很强交互作用的行为,虽说情感是人们对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与自己的需求是否符合而产生的喜厌之情,但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在师生互动交往中生成的。其中,言语是交往中最主要的中介。师生交往中的言语不仅是交往的中介,而且是教学情感生成的源头。可现在大多学生喜好用社会崇尚的实惠观来解读文本语言,大多教师也喜欢把语言嚼烂生喂。其实教学中的言语不应当作一种事物来体验,而应当作人的行为结果来解读。如今,部分教师借用信息媒体只是简单地把教材文本转换成视、听觉材料,平添了一个酿成教学情感缺失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板书和课件是作为“有声文本”和“视觉画面”让学生来体验的,是作为一个事物让学生来体验的,而非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意志等一系列的探索行为的结果让学生来体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电子幻灯片”转,多媒体课件作为师生活动中最主要的媒体,以“客体”的形式存在着。因此,教师、课件、学生三者的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教学中主体之间直接交流所产生的情感被中间的客体所阻断。这种阻隔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渐演变成多媒体对师生情感的“屏蔽”。集知识信息、情绪、情感、意志为一体的言语,逐渐被视频、声频等教学材料所代替,人类想象的无限空间被图解了,突现在主体面前的是视屏、屏幕等交互界面,交往主体虽然在场,但对方却隐而不见。
  
  二、课堂教学中感情缺失的内涵开发与活动激励
  
  1.加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设计,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确定的、简明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重视非确定性的、情感性的,需要通过对话、讨论、人际交流才能体悟的人文知识。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重视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在教育中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把这种思想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在课堂教学和课件的设计中将认知和情感并重考虑,做到以知促情,情知互进。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设计的无形性直接相关。在实际教案的书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觉悟目标或德育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教案内容通常多为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而师生活动的方式没有体现,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目标设计。首先,要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情感设计。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情感的基础性功能和目的性价值的统率整合功能。再次,要改变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教师应积极吸收国外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学会用行为目标来陈述,恰当地运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表述课程信息,营造生动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把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发挥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
  2.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文本与学生情感的磨合
  学生的灵性、悟性、理性和人性的情感养殖,课堂教学是最好的阵地。任何丢失人文情感的培养的课堂教学都将是不完全的、工具化的。人文情感存在于各种外显和内蕴的课例文本之中,教师借助于这些符号得以沿习和传承,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构成师生的观念和价值的文化组合。
  首先,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促进情感交流。学习工具通常被分为效能工具、信息工具、认知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几种类型。这仅仅是从认知的角度对学习工具进行的类型划分,由于情感交流过程不是独立于知识交流过程而存在的,而是与知识交流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所以,需要赋予这些工具以情感交流的功能,使之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能发挥促进情感交流的作用,进而利用课堂教学来启迪和渗透人文精神。
  其次,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不足就在于它的教学是复制的,缺乏实时情感交流的教学模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或增加促使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不完全依赖多媒体模式,每节课起码要用1/3的时间跟学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进行提问、会话、小组活动等,从时间上保证有情感交流的可能性,也使学习者在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时增加了与其他学习者之间交流的机会,更增加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讨论、启发教学法,制造和谐友好的教育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憎分明、是非明辨的情感,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使受教育者“相信”理论,而不是“记忆”理论。只有“相信”才能把知、情、意的内在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确认而不怀疑的态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彼此平等,彼此信任,避免陷入“功利化”、“应试化”的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课例文本处理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情感教学的技艺会渐行渐美,其内涵和外延的承载量也会渐趋扩张,它不仅是表达教学内容和传播教学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启迪人文情感的一种鉴赏过程。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内容多元、形式各异的内质,挖掘其人文情感潜在的艺术功能和价值因素,希冀一个丰盈的课堂教学在教育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玉伟,胡长庚.对当前情感教育状况的考察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
  [2]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爱锐,左明章.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中国电化教育,2002(2).
  [4] 段春丽.试论情感及情感教育.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 刘景福,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中国远程教育,2001(6).
  [6] 李勤实.关于网络教育的焦点问题分析.教育探索,2003(6).
  [7] 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开放教育研究,2004(3).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