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Web2.0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应用新特点

作者:孙冀宁




  当今,世界上的知识总量每3~5年就翻一番,互联网正在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通过TCP/IP协议标准,Internet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异种计算机的互联,将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连成一体,组成庞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系,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访问接口”。从这个角度上说,互联网最本质的特性是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在教育教学领域,集中体现为数字化学习材料的共享、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共享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人员的共享。这三者分别对应于网络教育资源的三个组成要素,即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和教育人力资源。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可用于构建功能强大的教学授递环境,以支持各种类型的学习传播活动,从个人、小组、群体到众体;以及建立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来自远端学习者的信息访问需求。
  
  一、Webl.0时代的教育资源
  
  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互联网教育资源具有许多无可此拟的优点:如信息内容多元化、知识学习自主化、教育资源共享性和学习环境虚拟化。这些属性明显带有互联网一代(Webl.0)的某种特质;Web1.0是互联网第一代应用模式。该模式很像一个供人浏览的咨讯平台,运行于其上的多元化信息,以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为载体,经由网站编辑的采集、整理、分类和把关,最后,通过典型的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模式到达每一个互联网用户。Webl.0时代,信息访问的主要模式是阅读。各种教育类资源,如电子书籍、期刊、论坛、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电子百科和教育网站,集中存储在服务器上免费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Web浏览器对信息进行提取。信息的使用效率最终取决于服务器的负载能力和数据库对信息的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由教育权威创建和过滤,因而丧失了数据内容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质。Web2.0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不仅将信息资源分散到各个相对独立的客户端,有效保证了信息访问链路的畅通无阻,而且提供了信息发布的简易平台,将学习者塑造成信息资源的真正缔造者。
  
  二、Web2.0技术的内涵
  
  2001年秋季网络泡沫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股市大衰退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作用和意义的重新定位和深入思考。信息资源该由谁来创建,怎样加以组织和管理,以及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访问等一系列问题被重新提出并进行了广泛讨论。随着IT技术的发展、服务理念和信任用户理念在技术领域的引入、以及小世界理论与长尾理论的不断渗透,一个新互联网时代(Web2.0)呈现在人们面前。Web2.0在IT界人士看来,并没有准确的定义,而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Web2.0首先是一种理念,然后是为实现该理念而包含的技术,最后是应用。作为一种理念,Web2.0要求媒体权威和门户网站下放话语权,强调人人参与。从技术层面上看,Web2.0是依据六度分隔、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AJAX(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谈到应用,奥莱理指出,Web 2.0站点可以借用一些原则和实践来判断,如传递服务原则、去中心化原则、集体智慧原则、软件超越单一设备原则、轻量型编程原则。这些原则将距离Web2.0核心或远或近的网站组成为一个类似太阳系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Web2.0应用包括Blog、RSS、TAG、Wiki、P2P、SNS和IU。其中,Blog和Wiki系统因为具有自由编写、语法简单、零技术发布的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Web2.0的教育教学应用主体。在下面的部分,我们主要从这两种技术入手,浅析新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应用呈现的新特点。
  
  三、基于Blog和Wiki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从Webl.0到Web2.0的发展反映在信息访问模式上是一个从资源的查询、获取、到创建的转变过程。创建允许学生通过Blog和Wiki平台自由编写和简易发布自己的作品,学生因此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之一。在教育资源的共建过程中,学生、教师和专家将智慧转化为集体的成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系统,具有独特、不可复制的特点。以此为基础,通过个性化和协作性交互功能,Blog和Wiki为教学双方打造了一个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网络学习环境。
  1.学生也成为教育资源的建设主体
  Web2.0积极倡导去权威化。所谓去权威化在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是下放话语权,通过技术的手段使互联网彻底摆脱少数门户网站编辑和主流新闻媒体掌门人的控制,真正成为零磨损和零编辑的大众之声。这一理念随着Blog和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速了该领域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要求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广泛参与的权利。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它集中反映了谁才是资源建设的主体。Web2.0时代的教育资源由三方面共同创建:一是专家和学者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积淀下来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生产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三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后的作业、随堂笔记或者读书心得等。Blog或者Wiki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起点(网页的编辑者)。Blog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编纂和发布信息的平台,这一过程完全是个性化的。教师一方可以以回贴的方式与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在主题内容上造成分歧或者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修订现有信息或者对既定内容作深入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创性。与Blog相比,Wiki的教育民主则体现得更为彻底。在Wiki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主题内容,共同承担网页内容的组织、管理和维护。当教师没有监控Web页面内容时,学习者可以自己为Web页面做贡献和实施自我监控,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
  2.Blog和Wiki作为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数据资源
  (1)Blog作为信息资源过滤器
  资源过滤器是Blog出现伊始的运作模式,这个优良传统保留至今。在网络信息泛滥的年代,搜索者执行搜索之后所获取的结果页面大都充斥着太多的垃圾信息。如果这些杂乱的信息直接呈现给学生,他们会因为无法判别信息的价值权重而失去学习的耐心和勇气。通过Blog的过滤作用,教师可以将信息杂合体中的精华部分萃取出来,链接在自己的Blog空间推荐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另一方面这些浓缩着知识精粹的文章内容也会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从而获得知识共享的最大效果。
  (2)Blog与时俱进、不断增值
  Blog是教学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增值的优质平台。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学校每个教师手中都掌握了该学科的一些教育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成果是松散而无序的。通过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开设的博客网站,通常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或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Blogger。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该领域的精华搜集整理,不断向学生展示该专业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即时性是这类Blog运作的显著特点。经常更新,甚至每天不断地加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信息和新的内容等。因为及时,所以新鲜,因为新鲜而独特,而这正是Blog信息资源吸引学习者的重要原因。
  (3)Wiki作为不可复制的数据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