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古代诗歌鉴赏之“授人以渔”
作者:孙春艳 李 耘
再次从诗眼入手。诗眼就是一首诗最精练传神的字。它有丰富的内涵,它往往集中反映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李商隐有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别”字就非常凝练,且含义丰富。“别”,既显示了乐聚恨别的人之常情,更加重了“别难”的沉重力量,且贯穿全诗,因“别”而黯然。
最后从典故入手。古代诗歌语言以凝练含蓄取胜,因此,擅长用典也是古人写诗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引用历史人物、故事,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途径。因此,了解典故本身并不是阅读重点,分析体会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和意图才是我们鉴赏所更应当注意的。例如,李商隐《安定城楼》这首诗连用四典,但都非常恰当贴切,颔联明用典故,以贾谊、王粲等历史人物喻诗中的艺术形象,颈联暗用典故,表明诗人与范蠡的相同志趣,尾联引用寓言,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理想。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挖掘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形象。如前所述,古代诗歌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故从形象入手,是了解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的基本方法。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物体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是借助这些形象得以充分抒发的。
首先把握物体和景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抒发感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事物已经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象征怀人和思乡,“青山”象征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安宁居所,“白云”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夕阳”象征衰败和消沉。可见,把握景物的特征,就是开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钥匙。
其次把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描绘的一般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则着力塑造了色艺双绝但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形象;屈原的《湘夫人》则刻画了一位精彩绝艳、绚丽璀璨的湘神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壮志抱负或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赏析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推敲有丰富内涵的字词。古人讲究炼字,有诗为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赏析就是要把凝练又蕴涵深意的字词理解透彻。贾岛有一首《题李凝幽居》,其中“幽”字就非常凝练且含义丰富。“幽居”,既显示了李凝居住环境的幽雅,又贯穿全诗;既点出了李凝的隐居身份,又暗示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一句一景,绘景如画。最后以一“自”点睛,写出郊外野性天趣,创设出一个悠然自适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语言还包括赏析语言的风格。直白与含蓄、通俗与典雅、质朴与绮丽、沉郁与豪迈等等。直白语言近于口语,特点是浅近如话,明白易懂;而含蓄则委婉、曲折,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借助景物或借助典故,起到含蓄、蕴藉的效果。通俗指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典雅指古奥庄重、雍容雅致。质朴诗风如陶渊明等,自然率真,不事雕琢;绮丽风格如李商隐等,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沉郁顿挫常用来形容杜甫的诗风,豪迈雄浑不仅是边塞诗人体现较多,在李白、苏轼等具有阔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的诗人身上都有明显表现。
三、循序渐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阅读和鉴赏是互相促进的,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鉴赏,在鉴赏中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强化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全面探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学实践表明,对每一个文本,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理解的本身就是独特的鉴赏。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适当的引导、合理的归纳,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改变阅读的单一教学模式。有不少教师在上古代诗歌鉴赏课时,往往就诗论诗,就人论人,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然后背诵默写,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换一首诗,换一个诗人,又是不知所云,这种单一取向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养成惰性,视野狭窄,直接影响鉴赏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充分重视文本的整体阅读,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总体感悟和理解,提高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式提高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可充满激情地启发,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也可恰如其分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方式上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模式,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诗歌或一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不断的比较、对照、鉴别中,看到差异,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如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可以和他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相比较,体会其以自然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创造出“诗中有画”的境界。在学习李商隐诗歌时,也可和阮籍、李贺、杜甫诗歌对比,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李商隐诗歌凄艳浑融的风格。
总之,授人以渔——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特点、掌握鉴赏规律、提高鉴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师生不断努力、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唐诗咀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王钟陵.诗词曲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