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古代诗歌鉴赏之“授人以渔”

作者:孙春艳 李 耘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宝藏,古代诗歌就是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卷帙浩繁,有如烟海。鉴赏古代诗歌,如果我们带领学生逐章逐句地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不得要领,不解真谛。这使我想起古代的一句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领学生鉴赏一首诗只是给一条“鱼”,这是短暂的、可以计量的,授人以渔——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特点,掌握鉴赏规律,提高鉴赏能力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会终生受益。
  
  一、研读诗作了解古代诗歌特点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从《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到建安风骨、正始之音,进而攀上了巅峰——驰骋才力、发抒性灵的盛唐诗坛,它是历代诗人心血的结晶,它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了解并掌握这些特点,对正确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1.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浓郁的抒情性。在诗歌创作的时候,诗人总是浮想联翩,感情非常激动,郭沫若曾把诗人高涨的情绪比作波浪,他说“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研读诗作,会发现古代诗歌主体抒情性很强,主体色彩表现特别鲜明。无论是屈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的雄伟志向,还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的豪壮气概,或是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对生命的惊喜,抑或是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对漂泊的怅惘,都是诗人主体性的强烈表现,有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无论诗人抒情的对象是谁,读者总能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主人公丰富强烈的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言为心声,诗歌更是挚爱真情的自然流露。“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白二十韵》)“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的质性自然;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甫之任蜀川》)的别情盎然;白居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长恨歌》)的哀情凄然;陆放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的悲情怆然;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大义凛然。可谓是酣畅淋漓的真情流露,的确感人肺腑,惟其感人才千古流传。
  2.古代诗歌是通过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艺术,诗歌亦如此。诗歌的情感常常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中,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叙事诗因有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所以容易理解,《孔雀东南飞》里那个善良、美丽、聪明而又勤劳的刘兰芝,令人难忘。“举身赴清池”的殉情引起无数后人的慨叹和惋惜。形象性不是叙事诗的专利,它也是抒情诗不可缺少的灵魂。诗中的人、事、景、物,都有其鲜明的形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屈原独立不迁的伟岸形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展示了李白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壮志豪情。韩愈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让后人对他老而弥坚、刚正不阿的精神感佩不已。至于景物的形象特征就更为突出、鲜明,易于把握,故不赘述。
  3.古代诗歌通过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人们从创作实践出发揭示了意境的实质。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把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苏轼评陶诗说“境与意会”(《东坡题跋》);王世贞讲“神与境合”(《艺苑卮言》)。即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里的客观之物或景,是经过诗人的主观情感的筛选、提炼、浸润,最后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之象的融合。也可以说,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
  古代诗歌的意境交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情随境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本无忧无虑,登上翠楼因陌头杨柳而触发愁情,诗中少妇随境生情,诗人亦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第三种方式是物我情融,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诗人笔下创造的物和景,已经和生活中的面貌不完全相同了,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的物和景,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而且,写景即为了抒情,景与情不可分割,往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妙合无垠,便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4.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和含蓄的特征。“文贵精,不贵多”、“片言明百意”,诗歌的语言更应如此。诗歌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符号系统,它不但含有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意蕴,更含有挚情的美感。而中国的古代诗歌最擅长用最简短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就是古代诗歌极精练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七言绝句也只有28个字,但是意蕴却十分深厚。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的诗句,刻画贫苦卖炭翁的内心活动,只14个字,却很深切。《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扼要地描述了木兰在长长十年中的战斗生活,只寥寥数语,人物、环境、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古代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诗人多通过比喻、互文、用典、通感、双关、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隽永。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描写眼前景象,摘取王谢堂前燕子飞入百姓家这一平常细节,寥寥数语,令人展开无穷想象,说尽人生无常之变。可谓凝练含蓄,再三咀嚼,回味无穷。
  5.古代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先配乐歌唱的。汉代就有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专门负责搜集民间音乐。汉代的乐府诗和魏晋至唐代的乐府诗都是可以入乐的。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有可以相配的曲谱,也是可以配上音乐歌唱的。
  此外,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更体现在它的语言上。如果语言符合声律,无疑会增加诗的美感,讲究音乐美,特别是近体诗和词曲更加突出。其中绝句和律诗的格律大致相同,即字数一定,句数一定,平仄有固定格式,对仗有规则,偶数句要押韵。诗歌就是这样利用种种语言因素,从各个方面入手,达到了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韵律美,达到了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佳境。
  
  二、总结规律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关注古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必须遵循规律,逐渐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应从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入手。
  1.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从背景入手。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作者鲜明个性的张扬。因此,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生活阅历、资质秉性、思想倾向、文化素养等,对于深入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再者,诗贵婉曲,易产生多义性,往往语近意遥,含而不露,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要想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还需要去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故联系社会现实,常常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捷径。欣赏《早发白帝城》时,如果学生了解李白是流放夜郎遇赦途中所作,当他们看到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也就很容易感受到李白在诗中所表现出惊喜交加、喜悦畅快的心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