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校长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作者:李延明




  一、校长文化的内涵
  
  1 校长文化的外显层面
  (1)学识素养。学识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业务素养和社会生活知识。学识素养主要是领导者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主要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实践,不断发展和提高,最终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业务素养是有关专门业务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业务素养不仅要求学习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并要求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规律,把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当今社会是全球经济时代,各个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求具备本行业的过硬本领,而且对其他行业也应有所了解。
  (2)“服务式”道德风范。“一个新的道德原则认为,唯一值得人去效忠的权威,是被领导者在回应领导者清晰明显的服务者形象时,同时也是为匹配于领导者的这种形象时,自由而有意地赋予领导者的权威”服务式领导是一种手段,通过它,领导者可以获得实施领导所必要的认受性。领导者要领会到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性。构建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里,我们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大家都要尊重这一共同体,为他人服务,也是真正的为自己服务。相反,我们一旦破坏了这一共同体,有些人以公肥私,有些人损人又不利己。最终破坏了服务的共同体,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相反,我们一旦建立了服务式的共同体,大家互相服务,相互领导,彼此理解,在这种和谐环境下,我们宽容的心态得到的不仅是快乐的欣慰,更为重要的是,为创建和谐的家园我们付出了努力。
  (3)行为方式。在语言艺术方面,首先要感情真挚,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把语言比作音乐,那么要使之悦耳动听,就得“先有情”。以情动人,就是要有真实的情感,对客观事物爱憎分明,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唯真挚才能动人。其次要语言诚恳,不讲“假太空”的道理,要注重摆事实,用充实的内容说服听众,真正站到下级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一校之长,更应尊重教师和学生,在与教师和学生谈话时,要平易近人,对待一些复杂的问题,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作认真、诚恳的解释。
  在用人待人方面,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人心向背”是领导成败的关键。“只有以人为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使人们乐于工作,也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只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才能实现人才价值,取得人才的效益。
  在人际关系方面,首先要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学校文化。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的本质是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文化土壤、文化空气和文化阳光的一体化生态系统。因此,在学校内及时创造并形成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氛围和环境是建设以人为本学校文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形成在教师之间多合作、少竞争,避免无效的竞争和恶意的竞争。在学校内形成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
  2 校长文化的内隐层面
  (1)工作价值观。即校长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校长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一个学校的发展要依靠教师。因此,校长应善待教师。校长应认识到,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所以,校长首先要向教师展现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对学校的忠诚。校长要善为人梯,为教师成功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内工作。教师本来压力就很大,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的压力,释放教师的工作潜能。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让教师感觉到校长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教师所做的事是为学校、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做的,而不,是感到是在校长的命令、强迫下而做的。给教师自由的工作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给教师充分的自由,也是学校管理民主的一种表现;让教师业余的时间能够自由安排,不要把教师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学校,教师是一个“人”,教师也应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沦为工作的机器。
  (2)人的价值观。校长要正确看待人的价值,要努力以自身的文化营造人性化的学校氛围,要做到充分重视人、正确看待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校长不一定伟大,但要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师伟大。校长的无私和奉献,将激起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并因此而形成学校内部讲奉献的良好风气。校长提拔什么类型的教师,教师们就会向什么类型的教师看齐,学校就会形成与之相一致的气氛。校长把教师的过失作为自己的过失,是激励教师放开手脚工作的最好办法。校长应以自己的宽容引导学校文化中的宽容气氛,让校园充满宽容。校长应平等地看待自己和教师,尊重教师,爱护教师、关心教师,与教师建立一种良好的友谊,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会有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感觉是在为朋友做事,即使再辛苦的工作也感觉不到辛苦。
  
  二、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传承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厘清学校文化传统,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将优良的学校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因为,传递人类已创造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生一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具有进一步创造文化能力的需要,有人把这种功能称为“教育遗传”。具体来说,这是因为,首先,文化被理解为一种人类已创造出来的、已定型的存在,它是以往历史的积淀;其次,突出了文化与文化之间在纵向发展上的继承性,在此没有涉及文化冲突与转型问题,即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问题;第三,在认可教育的传递功能时,没有或不认为教育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可能或者有责任直接参与新文化的构建。即教育不必也不具备超越现有文化的功能。由此可见,这是在抽象的、常态社会意义上讨论教育与文化关系所得出的结论。然而,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社会变化的加速,尤其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都向上述定论提出了挑战。处在稳定平缓发展型中的学校,其学校文化无论是纵向上不同时期的比较,还是横向上与社区文化的比较,都有相对的一致性。这集中地反映在文化的内核,即人的观念(尤其是价值观)的一致性上;也包括外在的各种呈现态,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美学倾向等的相对一致性。在这种情形下,彼此间并不存在多大的矛盾与冲突。学校的主要功能集中地体现在对文化的纵向继承,即“传承文明”。这种“文明”包括学校精神、学校故事、学校英雄等。
  2 培养忠诚的学校团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
  (1)培育有效的团队。学校发展教师在团队中共事的能力,就是在播种合作文化的种子。这要求学校构建教师能结成团队和一起工作的组织结构。譬如,根据学校原有的机构设置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建构领导团队、学术团队、研究小组、基于课程的团队和全体成员的表决机制,里面有学科性质的、年级层面的、部门间的、垂直的团队,各团队的成员背景也有讲究。各个团队都以学生的学习作为焦点。
  (2)为合作提供时间。校长要为团队在某些工作日连续工作一段时间都制定一个总日程表,譬如,领导团队每两周集合一次为时两个小时,否则,学校就不可能有合作文化。校长应该保护团队工作的时间,就如教师要保证对学生的教学时间一样。
  (3)要求每个团队研制可操作的协议。互助合作远远超越了一般人情往来或是安全的、无关紧要的共同思考,它必然会有意见不一的情况产生,也会严格地考验每个成员的信仰与工作方式,也需要更多的宽容。对不习惯一起工作的教师有必要确立指导团队成员对行为的规范或协议。协议书应该采取彼此信守的承诺的形式,譬如,要准时参加各次会议、带齐所有必要的材料与会、在会上认真听讲。
  (4)监管和庆祝团队的工作。有监管才能把事情做好。校长要做的不限于为教师提供参加团队工作的时间,希望他们能有效地利用时间。通过要求拿出能够证明其共同努力的具体文件和人工制品,如书面目标、通用评估表、规则、学生表现分析、改进现有结果的策略等,来监管团队的工作。校长还必须提供反馈,鼓励、再指导和公开庆祝团队的集体努力。
  3 学校典范的作用
  学校典范是学校精神的人格化,是指思想品德高尚,学习、工作成绩显著并为师生员工公认的享有较高威望的人,是学校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的正面典型,是学校文化人共同树立的旗帜。通过学校典范可以集中地反映出学校人这个特定群体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学校人在目标行为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又是在社会比较中实现的。学校典范正可作为社会比较参照,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以及由此获得的荣誉生动地向人们显示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学校人学有榜样。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