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

作者:徐 欣 李艾倩 付晶晶




  一、体育课程的结构
  
  体育课程的结构,是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程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整体设计,包括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教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程三部分的结构形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得过于死板,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只强调了基本部分的教学作用,忽略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培养作用。如果基本部分的教材较多、任务过重,就很难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课程结构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三部分的结构形式。即在加强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训练的情况下,单纯地以三个大部分来划分,在三个部分内又各自划分为若干个小部分,显得比较粗糙。主要体现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种结构是以学生身心活动变化规律为依据的阶段划分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六阶段教学结构。这六个阶段分别是:引起动机阶段、满足运动愿望阶段、适当降低强度并保持活跃情绪阶段、发展运动能力阶段、身心恢复与调整阶段、小结和布置作业阶段。这种划分阶段的方法随着教学的需要可增可减,它类似于按生理负荷预计运动量一样,如果出现“双峰”,那划分的阶段也就有所不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各阶段时间分配的严格控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三种是按学习内容与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形式。有些类似于程序教学方法,它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进行安排,由运动负荷和合理休息交替出现,侧重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情绪的调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上述课程的结构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改进与发展。首先,以上这些结构类型,仍然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进行设计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需求;其次,这种从理论高度来设计的教学课程的结构;只能是一种总体的结构框架,它的每一步都以它的前一步作为依据,因此缺乏个性化;最后,这种结构也只能限于练习式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的各种结构模式是在现代学校体育课程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千百万体育教师不断探索的结果。探讨课程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一节课程的作用,为了全面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但是,以上各种课程的基本结构,都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卫生学的要求和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传统的各种体育课程结构模式是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指导下制定、并主要为运动技能教学服务的,划分结构的主要依据是练习强度和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意表现等均未成为决定课程结构的考虑因素。它可能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为传授运动技能技术服务,但未必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们完全可以根据新体育课程的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大胆创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结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课程结构模式。
  
  二、赣州市体育课程结构特点
  
  1 教学追求“表面热闹”,忽视了学生的运动量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上课内容的新异。上一堂课,不论从道具的准备上还是内容上,教师都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准备,但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时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有的教师的课堂中,学生忙这忙那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活动的目的性差,活动后无体验和反思,应该说这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赣州市小学的部分体育课中也存在课堂密度不够,学生的运动量不足的现象。对于体育课教学,学生能够动起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些活动而出一点汗,没有感到一点点吃力的话,那么我们这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失败的。因此我们只注重道具的新颖,学生表面的兴奋是不够的,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达到教师设计教学时所应达到的运动量,使学生在心理愉快的同时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2 运动技术、技能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实行新课程标准后,赣州市小学很多体育教师不知该怎样上好课,更不知如何上好运动技术课,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课标就不用教运动技能了。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很好地领悟新课标。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学校体育要淡化运动技术技能,倡导健康第一,并不是说我们的体育课就什么也不用教了。淡化技术不等于不教技术,只是要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细节、不能为教技术而教技术。而且,淡化技术更不等于淡化运动知识与技能。其实,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正确的技术,什么是错误的技术,都少不了教师的适时点拨。对学生进行“纠偏”,使学生的技能在形成初期就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新课标或国家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需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运用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健身、学会锻炼、学会做人。
  3 提倡“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指的是学习的内容是有主题的、学习的方式是自主与探究式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跟着感觉走,在“放羊式”的状态中毫无目的地寻找心灵的慰藉。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依然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主题、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而赣州市小学的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由其自由活动,使得体育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场所。为了让学生高兴,大家都能动起来,提高课堂气氛,有些老师就宣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活动,课堂气氛一下由零度变为沸点,老师高兴了,学生也高兴了、自由了。这些老师在教学中,课虽然有目标和内容,但缺少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指导、督促作用,而将教师放置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松散、无序状态。久而久之,体育课将被学生视为自由课,使得体育课失去其原本应有的价值和继续改进、提高、发展的可能。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重视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一二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兴趣盎然,不知疲倦。四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也比较广泛,但容易变化,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与体育成绩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体育的专一兴趣。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更加稳定,而且有明显的选择性。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体育需求和变化较大,使得课程的结构也不同。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以游戏为主要内容。采用简单、有趣、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中学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体育的价值,全身心地参加每一项体育活动,安排一些符合他们的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保持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要改变以往课程结构的单一化、简单化、固定化的模式,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第一的宗旨,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走出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赣州市各个学校的条件不一样,体育课程结构在确定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统一和灵活的体育课程结构是有必要的。加强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从而打破以往只练不想、只会不懂的教学局面,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技术、与同学和睦相处和充分进行运动的多种乐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能力。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