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生态互动

作者:沈 晓




  从课堂环境看,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可以组合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譬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从人际交往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生态化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主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一、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师生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互动理论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互动理论的发展得到了建构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社会心理学、符号互动理论、教育心理学、交往教学论等理论广泛的支持和推动;互动理论的发展还得益于胡塞尔(E.Husserel)和哈贝马斯(Habermas)关于“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理论以及马克思(K.Marx)主义的交往实践学说。生生合作互动属于课堂生态动力机制的范畴,它具有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Groupoynamies)是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它是探讨群体中各种潜在的交互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学科。所谓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人组成的团体,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群体的本质在于: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互赖(interde Pendence),一个群体所拥有的动力比任何个体在任何方面所拥有的动力都要多,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发展都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基于小组行为研究的群体动力学广泛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譬如,贝里(K.Balley)研究了影响群体动力的个体因素、群体动力的构成要素以及组间动力差异的原因;埃利斯(RodEnis)在其专著中把群体动力理论运用于外语课堂教学。
  在课堂环境下,小组学习行为具有群体动力学意义。小组成员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不同,但他们之间可以互补,而且个体成员的感受能积极地影响同伴的学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与个性特点,但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蕴藏着一定的学习潜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职责。课堂教学中的群体互动可以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得到互补,从而产生自尊与动机。从整体教育论看,群体与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生活世界里,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区分只有相对意义,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的,而且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即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它依赖于整体;部分只是在整体中才获得它的意义,离开整体就会失去其存在。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课堂小组活动中,个体成员与其所在的群体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互补的,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脱离了整体其作用就下降,就会失去期望的价值。
  
  二、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有教无类”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先决条件。教师接纳学生,不分贵贱,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热情地爱护、关心和培养每一个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烦闷苦恼,研究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情感心理关系是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有调查数据显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公平待学生”、“教师喜爱学生”、“教师亲切地对待学生”;最不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感到厌恶”、“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教师看不起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责任。尊重意味着认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价值观,正视个体差异,容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的错误,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那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不对的,不仅会伤害大多数学生,而且会使少数学生滋长优越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师生关系是一对矛盾,师生交往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教诲真理,在对话中传递知识。“有教无类”原则是建立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法宝。情感诱导是情感互动的手段。教师用师爱、亲切、诙谐等方式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情感和心理的沟通中传递语言知识和技能,诱导课堂学习意向,激发学习兴趣。师爱的缺席和错位是师生之间缺乏真诚深度的沟通所致。情感沟通是教育最原始的特征之一,是教学成功的较高水准,也是成功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是教育的必由之路。师——生的沟通容易接近和进入学生的心理状态,生——师的沟通容易认同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传递师爱需要教师的智慧、充沛的热情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和宽容、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的师爱是一种大爱,它会使学生激起积极的情绪体验,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护和帮助,形成接受与建构、自主与被指导的学习方式,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
  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基础是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zelation),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从课堂角度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课堂生态观认为,师生之间应平等对话与相互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而不光是传授知识。对话是师生平等的核心,对话的原则要求教师放弃独占讲台、滔滔不绝讲授的方式,注重师生双方共同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力和自我选择的自由。对话的第一法则是民主平等,这一法则拒绝师生上下级的课堂权力秩序,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主动下放和分散课堂权力资源,让学生拥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表达权,把原本教师独立自享的话语权让全体课堂成员共享,而不光依赖“师道尊严”的权威。
  
  三、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合作——竞争性互动主要发生于学生之间,小组活动是生生互动最常见的群体形态。这种“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竞争,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困难、共享成功、完成学习目标,建立积极互赖型关系,同时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