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母语习得过程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田 卉




  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所谓“学习”则是指有意识地研究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习”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以保证不犯错误,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减少。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习”方式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自然的吸收能够使学习者更易于掌握某一门语言,这一点可以从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得知。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了解所学的语言,这一点可以从学习外语的众多不成功的事例中得知。克拉申的理论似乎是在暗示人们,外语学习就应该像幼儿习得母语那样。那么这些幼儿是如何成为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成功者的呢?
  人语言能力的获得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分别是语音规则(语音学)的获得、词义(语义学)的获得、语法(句法学)的获得和社会背景知识(语用学)的获得。语言发展的顺序与人类社会存在一定的共性,幼儿都是先逐渐掌握语音规则(语音学),然后掌握语义(语义学)、语法(句法学),并目,学会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可被接受、能被理解(语用学)的方式组合词语。
  大约18个月大时,幼儿开始将单个词语组合成包含两个词的句子。同时,单个词语有时也会继续使用,但它们已逐渐让位给更复杂的词语组合。幼儿最初的句子通常被称为“电报语”——儿童通过这种语言传达了高度浓缩的意义。24~27个月时,幼儿通常能说出包含三到四个词语的句子。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很多句子都不符合语法,然而,它们却反映出儿童正尝试运用语法规则。掌握了包含三到四个词语的句子以后,幼儿便进入迅速掌握语法规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人的谈话非常重要,它能让幼儿学会在与别人交流时有意强调某一特定情境中的事件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针对幼儿新词语的出现、情境化词语的发展等问题,学者曾提出不同的学说加以解释,主要有巴雷特的“多路径模型”(综合考虑词汇的习得时间、幼儿的语言经历以及认知表征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格莱特曼的“语法支架说”(幼儿能通过句子的语法信息来推测生词的含义,仿佛通过攀登“语法支架”在自力更生地改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回顾语言发展的顺序,不难发现,学前期的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已有显著进步。他们已经掌握语音,理解语法,使用的句子越来越复杂,理解语义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甚至能表达非常微妙的意思。他们讲故事、讲笑话、猜谜语的能力也逐渐增长,同时还能意识到语言所包含的深层含义,甚至逐渐懂得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境采用适当的语言,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来调整语言。
  幼儿究竟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这些语言能力的?幼儿的母语习得问题的最初论战主要是在“先天论”和“发展论”之间展开。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论”观点被不断提出来,更多地强调幼儿成长的社会背景,幼儿有意识地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幼儿通过与他人谈话建构语言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分析成人和幼儿日常生活的谈话可以发现,幼儿并不是生硬地模仿成人的语言,成人也不常用强化记忆的方法教幼儿说话。与幼儿交谈时,成人都用他们能理解的话语,依照他们能听懂的原则重构句子。如此一来,似乎就形成了一个促进幼儿语言日益丰富发展的良好氛围。
  纵观英语教学的历史,有许多的语言教学专家都在尝试用幼儿自然习得母语的方法来教授英语。他们都在为创建更丰富的语言环境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甚至形成了一些教学法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和交际法。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十分重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自然语言习得过程的模拟和对自然语言形成环境的创设。但是在我国,要想将上述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际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现仅简单归纳几个。
  首先,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学生们每时每刻都能以各种方式接收到大量的地道的语言信息。在我国,教师对学生语言信息的输入大多只能局限于每周为数不多的几个学时的课堂上,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我国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等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其自身的交际能力也还有待不断提高。由于缺乏对所教授语言国家的礼节、风俗和文化的全面了解,所以教师可能说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意义不一定恰当。
  其次,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都伴随着真实的场面、人物表情、手势等。这样不仅会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这些因素本身(特别是非言语表达方式),因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不尽相同,也需要学习者学习和了解。然而,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在一种非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与真实的生活环境有一些脱离。当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的教学录像或电影还是相对有限的。一方面,与教材相配套、难度相当的教学电影和录像比较少;另一方面,教师也因条件限制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出配合教学内容的合适场面。长期以来,多媒体教学一直未能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未能真正地发挥出它在创设语言环境中的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由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长期的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因此,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一门外语,并用外语达到交际目的。毫无疑问,这也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像儿童最初习得语言那样单纯模仿、记忆、反复操练语法结构和句型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强调语法和语言规范形式的同时,忽视了语言在特定情境下表达特定意义的实践功能。例如,中国学生碰到外国人突然问一句“where are you going?”,虽然句型无误,但可能会令听者觉得对方过于关注自己的私事。现在很多中国学生能够重复大量准确无误、甚至词藻华丽的英文句子,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些句子。另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语教学过分偏重于“应试”,导致很多学生仅仅能在外语考试中发挥出色,无法用外语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在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时,除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人手,还应秉承“以交际为目的”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用外语进行的交际活动中。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过去很多外语教学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幼儿之所以能够“又快又好”地习得语言,就是因为语言可以帮助他们达到某种目的,如在感觉饥饿时获取食物等。在学习外语时,学生如果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将十分有益于提高语言能力。教师应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则主要起组织、设计、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第三,认识到幼儿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过程的差异。纵然幼儿语言习得过程非常自然、顺利,但毕竟与学习者在学习母语后的外语学习过程不同。例如,幼儿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习得母语,而学生学习外语是常常受到母语的各种干扰,有时则对学习效果形成负面影响;幼儿母语习得采用的是直观的手段和场景,大量的模仿、记忆,而学生学习外语时已经或多或少的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能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来学习;幼儿习得母语时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对声音、韵律、图片、游戏等很感兴趣,外语学习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范围大大增加,兴趣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分析一下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认知方式、性格、学习方法、动机等,设计尽可能符合学习者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营造活跃的氛围。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