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谈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不对应现象

作者:马 琴 王京华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不对应现象
  
  词汇不对应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e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不对应。例如:粽子、观音、玉兔、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念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念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hural information gap)。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
  1 表达动物的词汇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语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还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他们认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2 表达数字的词汇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等喜庆活动。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
  3 表达颜色的词汇
  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下面这段文字,你乍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一旦你懂得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其真正含义了。Mr,Bmwn i8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saw him,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是不相同的。“麦当劳”(McDonald's)的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 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对应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对应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ngmeaning)上。
  1 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的联系
  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sister既指姐妹,还指基督教会里的修女。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如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aunt,cousin,niece等等。
  2 内涵意又是超出概念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
  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它在英语中的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英语中pd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政治工作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 “个人主义”,poSf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inteU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西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3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问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 like water(水)”。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文化内涵差异所引起的英汉词汇不对应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本文由此人手,以大量的例证使英语学习者对英汉词汇内涵差异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语言文化差异意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