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教学应用

作者:于晓芳 刘 非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其中一个核心的方面就是母语迁移。“语言迁移”这一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性是指人们在学习掌握了母语系统后所获得的经验对学习英语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我们就称之为正迁移,即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母语对外语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不少人肯定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如Oorder和Krashen Krashen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策略,肯定了其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Mclaughlin和Taylor从认知的角度肯定了母语策略,认为母语的使用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一、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往往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中十分常见。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或语用知识不同于英语中已经存在的语用知识,从而对新的英语语用知识的获得或用英语交际产生阻碍作用。这种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者的初学阶段尤为明显,因为初学者缺乏足够的英语知识,在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赖其母语知识。因此这一阶段有可能较多地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因而更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这一时期所出现的学习上的错误更多地来自对英语规则的过度概括等。语言负迁移对学习者的影响往往表现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等方面。
  1 语音方面
  首先,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义的“语调语言”,句子靠语调来辨义,学生的英语说起来可能会一个调,升降不分,从而影响句子意义的表达;而汉语有阴阳平仄四声,讲究抑扬顿挫,声调具有区分汉字的意义,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第二,轻、浊辅音。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是不一样的。英语的轻辅音和浊辅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汉语中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中国学生容易造成发音错误。例如:浊辅音[v],汉语中没有唇齿音,所以中国学生发带有唇齿音的英语单词就感到有困难并容易出错,常常把[v]发成[w]。第三,重音变化。在汉语中,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中国学生便按照汉语习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语音的负迁移往往十分顽固,尽管学习者非常努力,但也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
  2 语义方面
  英语是一种在词汇形式上有变化的语言,而汉语在形式上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所以英语单词的词义有时很难和汉语一一对应。英语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普通名词又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而汉语名词没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一般均可受数量词修饰。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划分上存在着差异,表达事物的个体性就往往使我国学生感到困难。
  再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这种差异性便体现在语言上。比如“work like a dog”,意思是非常刻苦地工作。而我们的学生就很难理解,因为东方文化中刻苦工作、辛勤劳作的代言人应该是大黄牛。我们常说,爱屋及乌,而英文中却是:love me,love my dog,再如:dog in the manger,初学者如果不懂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个句子。根据希腊《伊索寓言》,一只狗睡在盛着饲料的马槽里,马半夜来吃草,狗跳起来对这马又叫又咬。马说:“你自己不吃草,却占着马槽不让别人吃草。”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去指那些“自己不做却不让别人去做”、“自己不用却不让别人用”的人。
  3 语法差异
  母语迁移在词序、关系从句和否定结构上也会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副词修饰谓语动词时位置多半不同。汉语中副词用于动词的左边,如“我非常喜欢你”;而英语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的右边,通常在句尾,如“I like you very much”因此,我国学生使用英语时可能会把汉语的词序迁移至英语中,比如说“I very(much)like you”语言学习者之所以犯这样简单的错误是因为他们总是按照汉语句式来组织英语句子。要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对于英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予以足够重视,详细讲解。另外,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渐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正视母语迁移的存在,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母语迁移
  
  关于如何看待母语迁移,Stern提出:“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第一语言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第一语言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第二语言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因为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又有意识地完成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第二语言体系。”
   因此,我们认识到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接受这种现象,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现象来促进英语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我们不应主观地排斥和回避负迁移,这不但不能促进学习者积极地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积极交流,相反会对学习者产生负面的影响,使英语学习者在用所学英语进行交际时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在交际中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要实现母语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 在母语和目的语言的对比中进行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母语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语篇分析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和汉语对照的方式,记录语篇中重要的语句语段,强化他们对两门语言异同的敏感度。另外,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对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许多都是由于交际者缺乏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意识所造成的。
  2 努力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文化的模式进行思维
  在学习者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强化式训练,通过大量练习,强化学生对已学英语表达方式的记忆。同时扩展应用性词汇,改善表达能力,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瓶颈”阶段。提高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
  3 强化与母语的反复结合,实现目的语不自觉的输出
  学习者初次碰到目的语生词时,不会完全理解它的意义。神经语言学认为,对于学习者的大脑神经而言,这个生词只是第一信号刺激,没有起到第二信号刺激的作用。随着这个词与母语相结合,经过多次反复,学习者才可以形成反映客观本质的概念。因此,要使目的语与母语多次对应、结合起来,获得对目的语的语感,争取最大限度地达到不自觉地输出的程度。
  4 利用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似之处,促进英语教学
  当所学英语与母语有相近之处,就会产生正迁移,学习者可依靠母语的一些知识来学习英语。如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陈述句在词序上基本相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如:I eat abanana,(我吃了个香蕉)。利用这—点相同之处,对于长句、复杂英语句的分析,学习者就可以遵循汉语的分析方法,先分析主干(主语、谓语和宾语)再分析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