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合唱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潜在影响

作者:周 岚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其心理健康全面的成长及其素质教育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构建了多个不同素质教育结构的模型。有横向发展的学科类结构,即内容上将德、智、体、美、劳细分化,并单列出心理素质;还有纵向的层次结构,即由低到高将素质划分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无论是横向内容上还是纵向层次划分,我们在素质教育中都可以看到心理素质的成分,心理健康与否已成为评定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想像丰富,心理性格、审美意识等均趋向成熟,此时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合唱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催化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一、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
  
  合唱,是由两组以上不同声音和音色来演唱同一首歌曲,形成和谐的和声关系。因此,它既是唱歌的艺术,又是一种人声交响的艺术,它集合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为一体,在声音音响的运用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优越条件,具有更广泛、更为丰富的色彩调节性。在唱歌的体验过程中,可以给人以急驰、平缓、高涨、低落、紧张、疏松、增强、减弱的感觉。合唱活动是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素质审美感受及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审美心理得到锻炼。审美心理是指外部美的事物和个体内部审美心理结构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既由外界美的事物所引起,又受到个体自身内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制约。在合唱活动过程中,合唱歌曲的内容,首先决定了学生审美态度。通过对新歌曲的欣赏、试唱,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及表现力并作出评判,表现敏感的审美知觉,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排练、演唱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进行体验,从中发现音乐作品所蕴涵的美。教师人“角色”,学生“入境”,将抽象的审美思维上升到丰富的审美想像,达到审美的领悟,激发审美的情趣。例如在演唱《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时,学生们仿佛看到美丽如画的田野,这仅仅是外在的形象,重要的是借“美丽的田野”来抒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赞美,这才是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
  
  协作心理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心理体现,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众所周知,合唱活动是一种高度协作的音乐表现形式,由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的内容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合唱和独唱虽有相似之处,但绝不等同于独唱,它有许多不同于独唱甚至相悖于独唱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合唱群体中的个体必须按作品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声音,使其符合或基本符合作品特定形象的声音要求,任何一个个体游离于群体之外都将严重破坏作品的正确表达。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必须消灭“个体”强化“共性”,它需要的是个体服从集体,融于集体,以其美妙的歌声,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在这种协作与配合之中,每个参与者都通过艺术的桥梁相互交流,以达到情感上、心灵上的沟通。在合唱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认识、理解协作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合唱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使他们逐渐形成和加强协作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在协作中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感情的交流和友谊的发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合唱活动的开展,使集体得以育成,反过来由于集体的力量使合唱水平得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得以熏陶并转化为行为的表现。
  
  三、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坚忍心理
  
  坚忍心理是意志品质表现的一个方面,“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坚忍的毅力,勇往直前,顽强的克服达到目的途中的重重困难方面的意志品质。”合唱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它还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将技能性的训练转化为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演唱技巧不断长进的同时,磨练意志,增强信心。严格的合唱训练,对每个合唱队员来说,都是一次强度相当大的体力劳动。譬如唱歌时要求同学们保持正确的形体姿势、振奋的精神状态,具有气息支持的科学发声方法及情感的真切表达等等,几乎调动了人体的各种机能,全神贯注,训练长达一两个小时,这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磨练。有些学校的合唱团由于条件有限,环境非常艰苦,大热天,学生们汗流浃背,自带凉开水解渴,没有半句怨言;大冷天,他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浑身颤抖,但是只要一上舞台,情绪投入,流露出来的是热烈、优美的歌声。又如,学生在声乐技能训练中存在较难掌握的内容,声乐学习中的发声方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掌握这些演唱技巧,需要经过上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合唱活动给予了每个合唱队员这样的练习机会,这实际上是对于人的意志的一种磨练,无形中培养了人的毅力和对事业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还有一种对学生思想品质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是通过了解词、曲作家们与社会、命运做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毅力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坚韧心理。在贝多芬《合唱》中,激昂有力而充满矛盾冲突的音乐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不仅使人感受到贝多芬在不幸的遭遇中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而且使人进入到一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之中,如果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意志坚强者,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坚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四、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创造活动就是标新立异,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创造的心理要求。创造过程是在创造心理的支配下的形象思维活动。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创作及二度创作的过程:狭义的音乐创造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像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新的音乐形象。而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像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是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都是人运用音乐想像力的行为和结果。合唱艺术也不例外,合唱是把作曲家所写的合唱谱用合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合唱谱只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情绪、想像思维,主观意念用各种音乐符号详尽的写在纸上的曲谱,而使之成为音响,流动的情感艺术,必须通过合唱对进行再度创作。音乐大师贝多芬说过:“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在合唱活动中,由排练教师的因势利导,将学生引进艺术再创造的意境中,挖掘和运用歌词中的潜台词刺激和激发学生进行不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像,通过对歌曲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分析,根据作曲家的立意,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分开展想像,然后再做出演唱艺术上的处理,包括音色、气息、咬字、演唱形式甚至服装道具。实际上,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就是在进行二度创作,由于音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创造性的再现原作的艺术美,并赋予原作以新的神韵和意境。应着重紧抓“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比方说,在合唱训练中,可以让学生为老师指定的节奏即兴加上高音并演唱出来;或者为一串已编排好的高音即兴加上节奏并唱出来;或者为指定的音列任意编唱,进行旋律“接龙”(即根据上一乐句即兴编唱下一乐句);或者要求学生根据歌曲旋律、节奏、情绪以及音乐形象修改乐曲标题等等。在学生学习合唱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进行这类培养音乐创作能力的训练,当然,这种练习最好还应该有的放矢地与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结合在一起。因此,科学的合唱活动对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学生一开始有多高的创作水平,而在于让学生明白,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音乐是人在表现情感方面的手段和工具。因此,音乐创作能力的训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唱活动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借助于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富的艺术活动形式,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在学生们的心灵之中,不断健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最终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