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中英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作者:孙光芹




  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概述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同时,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落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在学生评价方面,我国部分地区试点进行了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学生综合学力考察、学生质量综合评定等方面的探索。在教师评价方面,强调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开展教师评价工作,同时关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在教师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上述这些有益的课程评价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国家课程评价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探索性改革和地区性尝试,大多是微观的、分散的,缺乏系统性,并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理念的解释者,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首先,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以往的教师评价,较为重视学生的达标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围绕在体育达标测试这一“指挥棒”上,这种教学当然谈不上对学生学习态度与积极性的关注。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其次,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从上述对中国体育课程评价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即在体育评价方法方面,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强调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是注重终结性评价,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差异与体能的不同,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将运动成绩和运动技能作为学习评价的惟一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在运动方面缺乏“天分”的学生的情感和运动需求。然而,评价是一个过程,它不应仅仅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每一个环节。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促进“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评价的重心在于“过程”而不仅仅在于“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还应注意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知识、社会、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其个体价值。
  
  二、英国体育课程评价概述
  
  如果要探讨与英国课程评价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将英国战后的课程发展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1988年以前,英国中学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评判各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只能通过考试这一途径。英国国会于1988年7月通过《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中小学要开设两类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为了便于教育管理和考试,改革法重新划分了学段,并为每一学段制定了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这就统一了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改革法,成绩目标规定“不同能力和不同成熟度的学生在每一主要阶段结束时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力”。教学大纲则规定“不同能力和不同成熟度的学生在每一主要阶段需要接受的事实、技能和活动”。此外,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有法律效力。
  英国的中学体育课程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英国的体育课程评价具有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有机结合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体育课程专家普遍认为定量的客观评价固然重要,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能很好说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和学习态度情况。由此,他们认为在进行客观评价的同时,还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评价。英国现有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如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角色扮演等评价工具均具有鲜明的主观评价特征。
  英国的中学体育国家课程评价体现了教学与评价并重的原则。2000年,英国国家课程改革关注课程设置和教学与评价的密切相关性,在对课程进行重大改革的同时对评价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种与教学密切结合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以评价作为资格选拔单一手段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形成性、诊断性、终结性和评价性多种目的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987年英国政府设立了“评价与测试工作小组(TEAT)”,该小组同年12月发表报告,并指出“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将采取学校内部的教师评定和外部的全国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定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之中,主要包括测验、平时的档案和成绩记录等,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全面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该评价体系除了强调教师的日常评价外,还要求4个关键阶段(KeyStages)的标准化评价根据体育课程的成绩目标要求,充分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等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此外,英国国家课程(1988)要求在低年级阶段将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而高年级则突出终结性评价。以评价来保证全国统一课程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水平,是此次英国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
  
  三、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比较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首先,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评价强调教学与评价并重原则,对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88年以前,对英国中学课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考试,考试通常被看做是一种“非官方”指挥棒,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是说,考试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对学校课程发挥着影响。与此相适应,选修制和能力分组与考试一起共同运转着学校课程的发展。1988年英国国家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这种体制。新的国家课程(2000)强调课程设置和教学与评价的密切相关性。新的课程评价体制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将采取学校内部的教师评定和外部的全国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与教学密切结合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考试作为手段的单一评价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评价方法,如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以评价来保证全国统一课程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水平,是此次英国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本文研究认为这一课程评价的改革,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如何处理好体育课程与国家统一考试之间的关系,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与评价二者有机结合等方面。
  其次,英国体育课程评价强调个别评价,对我国当前的课程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的课程评价主张以个人的进步幅度或努力程度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判断、思考等学习能力。我国以往的学习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遗传素质的评价,成了变相的甄别和选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这一角度出发,英国在课程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