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哲学视域下现代科学教育活动的立美设计

作者:田蔚蔚




  教师的立美创造,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劳动是一种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创造性劳动,他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创造者”。首先,教师对客体的立美创造表现为,教师作为审美客体(对学生来说)对自身形象美的塑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生不仅仅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同时也必然会对教师的形象特征及其教学艺术进行审美判断。无论教师自己意识到与否,只要一上讲台,他便以一个可感的审美形象显现在学生面前,在以后的教学和人际交往中,学生们就在这位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留下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中不断修正或强化第一印象,从而形成深刻的“内心现象”。这种“内心视象”将会长久地驻留在学生的心目中而成为建构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教师来说,就必须注意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其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立美创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立美创造,主要体现在对那些抽象的知识内容的重组和转化上,这种重组和转化,集中地体现在“图像编码”上。现代心理学认为,抽象概念经过人的有序重组可以变成具体的图像,图像和语言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务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转化,善于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进行图像的编码、演化。另外,还要求教师能时刻注意知识与图像、图像与物体、物体与原理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变关系,尽可能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以启发学生在融会贯通、主动领悟的基础上,以审美的眼光去感受科学知识。教学内容是人类业已总结的科学结晶,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许多科学理论在以教学内容出现时,多少还保留着一定的审美因素。比如物理学科中E=mc2这个定律所表现的是高度的简洁性;化学中元素周期所表现的则是高度的和谐性。科学知识中的美决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所能获得的,科学的美感只有在洞悉了科学知识的丰富的内涵之后,才能以饱满的情感去获得。如果一位教师只是赤条条地给学生提供几条定律,或者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进行解释,那么,科学定理只能是干瘪的条文,学生也只能成为再现这些条文的机器。所以,让学生在准确把握科学理论所表述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感受其中的科学美的内涵,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和探索的热情,就成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立美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形式和手段的立美创造。这主要体现在能准确、灵活、动态地把握制约教学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包括教学的目标效果的价值准则,教学对象的起点与身心发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教学形式、驾驭教学过程,建构自已的教学艺术风格美等方面。教师不但要把握所教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要把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更要把握他们的流向动态。可见,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创造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立美创造活动,最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之美,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育人的较高境界。它的形成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自我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自我意识”表现为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作风的富有创造性的独特组合,表现为领悟大纲、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和驾驭教学的强烈而自觉的心理意识。无疑,这种自觉的心理意识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结构美、教学语言美、教学方法美的创造和运用。其实,教学形式美正是教师立美创造意识的生动体现。
  
  三、哲学视域下的现代科学立美教育课堂教学环节的指导思想
  
  按照学习者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设定教学环节;基于教学规律和教学效率合理分配时间;以符合教学环节需要进行教学行为分解;合目的、合阶段的立美体现。
  1.唤起环节,这是立美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一般为2分钟,属于思维的启动和情感萌发阶段。为了达到“引旧探新”的认知要求和“稳定情绪”的情感准备,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首先应营造有利于师生言语交往的宽松环境。事实上,一种亲切友好的人际环境、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本身就是美的情境;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师生的界线、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培养起美的心境。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要求,藉此简洁的语言来启动学生的思维。总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能否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处于积极准备状态,将直接影响立美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2.感知环节,这是立美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一般为3分钟。任何教学活动都要有一个让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让学生感知教学材料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般而言,在感知环节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便是创设一种新颖、变化和令人惊奇的学习情境,变化冲突的情境可以引发个体的“认知失调”和观念冲突等不确定的心理状态,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唤醒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个体去探求未知的知识,达到认知协调和观念一致化的效果。贝蕾恩(Berlgne,D.E.)曾将面对不确定性情境时的中等程度的唤醒称为“好奇”。好奇有知觉性和认识性的区别,前者是因新奇、复杂的感官刺激引起的;后者则缘于不一致的观念信仰、态度等内部刺激。这两种类型的好奇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作为设计者的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叙述、教具的形象演示、探究式的游戏、启发的活动和两难问题的提出等手段,在精心设计的认知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感知材料、思考材料、讨论材料,这样既可激活学生的认知状态,又可激发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在迭宕起伏的认知情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心理的积极平衡状态,从而在认知参与和情绪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培养美的情感。
  总之,立美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认同美、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的力量,逐步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途著.西方美育史话.北京:红旗出版社,1988.
  [2] 杨恩寰.审美教育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3] 聂振斌著.中国美育思想述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4] 蔡正非著.美育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