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新理念下网络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陈端海 宋丽辉




  而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以“知识拥有者”、“信息垄断者”自居,把学生视为无知无能者,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使得阅读教学课“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穴苏霍姆林斯基语?雪。网络阅读提醒我们,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中学生唯一的信息源,而且其“信息霸权”和“知识权威”也将被打破。“网络所带来的无损使用、无损分享的低廉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师就像是被革命的贵族,一下子丧失了其固有的特权,最终也必然由‘权力阶层’转化为‘参与阶层’。”这一切呼唤阅读教学中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网络的发展绝不会也不可能最终取代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网络信息既丰富又散乱,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无用信息之中,中小学生从其中获得完整的教益而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这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2.能力观:亟需对相关性阅读能力加以关注与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但阅读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合结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可以分解的综合能力。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这一问题随着网络阅读在学生中的普及,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着网络带来的信息海洋,任何一个遨游其中的学生都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正如T·洛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的确,信息太多,容易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不仅“头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读者更成了毫无意义的“信息检索机”。
  所谓“相关性阅读能力”,是指那些并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一是能利用工具和媒体,检索、选择、处理信息。在网络时代,知识陈旧率日益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使得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有限性与知识扩展更新的无限性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因而,效率观念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使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尽量趋于平衡一致,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在阅读中学会高度控制和合理分配注意力,快捷正确地选择处理信息。速读则是矛盾解决的利器。由此可见“相关性阅读能力”更是速读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信息,忽视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对课文的同比与顺应。而且,指向结果的阅读教学目标,更扼杀了学生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今,人们已意识到“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训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因此,“相关性阅读能力”理应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视野。
  3.活动观: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起与心智互动
  如果说情感是阅读的灵魂,那么,对话与交流应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凝聚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当然需要读者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投注。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的对话”。传统印刷文本阅读的退化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认知和学习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网络人有快捷的代步方式(网络阅读),但步行绝不可少。网络阅读虽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类的交往渠道,但其内容呈现的虚拟性与稍纵即逝性,以及“人——机”系统交往的机械性,使读者往往来不及咀嚼、揣摩文本,因而也无法积极调动情绪体验,造成认知与情感的缺失。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对传统文本的情感。“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但印刷文字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要让学生能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丰富世界,感悟美好人生。其次,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通过对一篇篇课文静态地肢解,条分缕析,甚至“碎尸万段”,想为学生找到一把能开启所有文本大门的万能钥匙。这种程式化(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完全忽视了课文解读的主体(学生)的存在,使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趋于封闭僵化,而且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单一化、极端化,更造成文本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枯萎。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让情感唤起情感,让互动促进交流。帮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
  4.策略观:尝试网络阅读中情感态度的迁移与利用
  目前,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层出不穷、不一而足。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外,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及行为方式都可以迁移。而网络阅读情境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情境有着“共同成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因此,如能将学生在网络阅读时无拘无束、自由而投入的心理状态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也许不失为一条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心理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培养学生阅读心理品质为突破口,积极有效地推进阅读教学改革。
  
  四、网络阅读教学的模式结构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该模式细分为八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二至第七个环节为核心环节。它可以根据重要问题的数量和解决办法选择再循环,第四个环节则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是否采用小组协作学习。
  
  五、数字化网络阅读教学的类型
  
  基于数字化阅读的教学可以定义为网络阅读教学,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阅读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高效整理高密度信息并对其宏观性和微观性有一定的分析,进而形成文本性和超文本性的表达能力。数字化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目的性,以下介绍其不同的教学类型。
  1.主题式阅读教学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主题式阅读有以下特征:①主题的丰富性、灵活性。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主题及有关文本可以由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②信息容量大,外延宽。可阅读文本数量多,范围大,文本可以是纯语文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纯课内的,也可以是纯课外的,或课内课外结合的。③传输路径的辐射性。主题式阅读是一种点圆式的信息输入方式,即以主题为圆心,以有关文本为圆的扇面组织信息输入。
  2.选择性阅读教学
  选择性阅读方式指的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本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如专看情节,专看艺术特点,专读某一段等,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阅读审美学认为,文本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其意义的生成与开发,有待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当学生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参与其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章中去,这就形成了西方接受美学所说的“主动介入”的心理过程,“投入—参与—个性化”。这种高度个性化的阅读是以认知心理学中知觉的选择性为心理学依据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主体对对象的感知常常是以主体的需要、爱好,理解为原则进行感知取舍的,通过选择性阅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博览精读的基础上,形成倾向性鲜明的个性化阅读特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吸取信息,选择信息的习惯。
  3.取样阅读教学
  生物全息规律告诉我们,生物有机体的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表现为整体的缩影,是整体特征的再现。所谓取样阅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在课文中选取典型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熟读,使学生能够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一种由“点”及“面”的信息输入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取样阅读的训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熟读熟背精彩片段,在记忆库中存储有价值的语文材料;另一方面,它可以训练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取最有价值最精华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点”上信息的掌握,了解“面”上的信息状况。
  4.程序性阅读教学
  程序性阅读指的是教师按照正确的学习策略,规范学生的阅读步骤,学生按程序操作,教师个别点拨,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由单向线性到多向路径的规范化阅读的良好习惯。程序性阅读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路径的阅读方法,是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被浊浪淹没的一项重要的阅读训练。
  5.超文本性阅读教学
  超文本性阅读指的是从文本性阅读之外的其他媒体中获取信息。语文教学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情况,在声像阅读之后,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对比,使学生了解声像读物表现外显性形象之生动和了解文本读物描写内隐性形象之所长;在文本教学中,亦可适当运用声像媒体为中介,引导学生进行文字与声像的对应理解。必须指出的是,声像媒体中介不可滥用,否则,就会养成学生阅读想象的惰性,浪费了文本性教材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良好契机。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声像读物强有力的冲击,我们的学生所奇缺的正是书面语言材料的存储。所以,超文本性阅读不是需要强化,而是需要指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