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

作者:李玉芳




  二战后,科学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日本中小学开展得最好的科目。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得日本公民科学素养达到较高水平,科学领域拥有大批高水平人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
  
  一、二战后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历程
  
  日本战败后不久,就恢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教学改革。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为了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努力加强科学技术教育。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更是明确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并在第三次教育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1.五六十年代的科技教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晚上,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通过广播向全国宣称:“日本今后除了努力振兴科技外,别无它途。”由此揭开了二战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的篇章。
  进入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各国都开始进行第三次产业革命,日本也在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阶段,经济的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具备一定规格的科技英才和普通技术人员。因此,产业界对当时中学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做法十分不满,纷纷上书日本政府要求改革教育,建议政府从小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培养适应技术革新和经济大发展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对于经济界提出的一系列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和要求,日本政府、文部省立即做出反应,着手制定相关政策。
  1957年11月11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咨询报告,其中“关于中小学的技术教育”是一项主要内容,强调:“必须通过中小学来强化基础学力和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理科等学科。同时,有必要在高中和初中分别强化与生产教育和职业有关的基础教育。”遵照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精神,1957年11月29日,文部省发表了题为《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文件。同年12月29日,文部省理科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科学教育的应有状态》的建议。此外,该审议会还分别于1959年6月26日和1960年10月10日发表了《关于振兴小学校、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理科教育的具体方针政策》的咨询报告和《关于小学理科教育的振兴》的建议。这些报告、文件在五六十年代的课程改革中对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日本文部省更是积极地谋划加强科技教育的基本政策措施。1963年6月24日,文部大臣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整顿扩充后期中等教育”的咨询。该审议会于1966年10月发表《关于整顿扩充后期中等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通过设置技能学科和家政高中等使高中职业教育多样化。之后,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分别于1967年8月11日和1968年11月29日发表两次《关于高级中学职业教育的多样化》的咨询报告,其中第一次报告建议增设森林土木科等14个职业学科,第二次报告建议增设建筑施工科、渔业经营科和服装设计科等职业学科。根据这些建议,在文部省的指导下,各学校都对自己的学科做了调整。实行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政策,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与产业部门对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满足了产业界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日本在60年代末对中小学的课程再次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的主导思想是“能力中心”,意在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其中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标准课时,加强了基础学科的知识结构;把现代科学成果编进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了一些新学科,把某些教材内容逐级下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要求过高、分量过重、难度过大、教学课时不足等原因,致使这次课程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为此,日本在1977年本着“个性中心主义”的原则又进行了一次课程改革,对这次课程改革进行了完善。
  2.80年代以来的科技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技术的强大冲击,以及本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日本教育改革的重心集中在强化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独创性、创新性和丰富个性的人才。在总结以往经验、成果的基础上,1980年,日本确立了“科技立国”战略,并把1981年定为“科学技术立国元年”,这意味着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立足点已经发生转移,即由原来的依靠技术引进来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依靠开发创造性的自主技术来建设多元文化社会。
  为了推进“科技立国”战略,日本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如1984年8月,日本政府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于1985年6月、1986年4月、1987年4月和1987年8月发表四次咨询报告,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就科技教育来说有种种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为培养个性化人才而推进教育的个性化;为适应科技领域信息化的发展而推进教育的信息化;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重视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欲望和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在高级中学设置与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新学科。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技教育相比,日本80年代的科技教育改革从“科技立国”的整体战略出发,从教育制度改革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创新性以及丰富的个性,总体上来说,更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明确提出了培养“科学素养”的科技教育方针,这集中体现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7月发表的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报告指出:“在出路还不明确的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培养孩子们丰富的科学素养自然是重要的。”这个报告为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小学的科技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日本科技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末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明确规定初高中要把信息课作为必修课,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综合规划,确定了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所有科目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的教学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全面推进信息教育。
  
  二、二战后日本发展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几点经验
  
  1.政府重视,政策保障
  日本的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在主要的方针、政策中,都体现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早在1953年就制定了《理科教育振兴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断注意调整和改进科学教育的政策方针。1954年10月,日本又成立了理科及产业教育审议会,其主要职责是作为文部科学省的常设咨询机构,对理科及产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进行审议并提出建议。理科及产业审议会成立以来,经过近百次的讨论审议,提交了七十多份咨询报告,就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有效地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1957年岸(信介)内阁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中,列有专章阐述了“振兴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从根本上充实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大学增招理工科学生并扩充科学技术教育的战略思想。
  1960年12月,池田(勇人)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则明确将“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列为第一章,它指出,现代社会经济的最大特征是,正处于由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所支撑的技术革新时代。为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必须设法提高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开发要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