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关注中等生

作者:张齐胜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
  
  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
  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
  
  2.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曾经接待过一名家住通县的高三学生,该学生在校成绩中等,因害怕高考失败,反复向咨询员说“不想考了”。此案例反映了中等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缺乏自信,遇事瞻前顾后,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做事往往带有消极的情绪,优柔寡断,长此以往必然动摇他们的信心,再加上性格内向、孤僻和沉默寡言,遇到问题时,又不愿意问别人,而自己又不能很好解决,渐渐就形成了自卑心理。
  
  3.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任何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肯定,中等生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普通,很难成为闪光点。老师的忽视,同学的不重视,使他们学习和工作热情不高,但他们一般都比较懂事,不调皮,不捣蛋,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由于自身的普通性,成为班级“焦点”是不可能的,一部分中等生逐渐就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谓的心态。
  
  4.长时间被冷落,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据《生活日报》报道:江苏省一对表兄弟,哥哥只因高考前成绩中等,没有必胜的信心,竟将高考稳操胜券的弟弟推下楼去。弟弟重伤昏迷,哥哥则自杀未遂,事后哥哥深深后悔。这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在作怪,这部分中等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较重的自卑感,他们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和“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但屡次失败,渐渐形成嫉妒心理,冲动时很容易犯错误。
  
  二、班主任在做中等生工作时必须注意几个关键点
  
  1.注重抓起点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开学的一段时间都具有学习积极性,决心也很大。老师应该以开学为契机,主动接近中等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关心并解决他们的烦恼、困惑和需求,以极大的热情与爱心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力求上进,向积极分子学习,尽可能的让他们向优秀生转化。
  
  2.重点补差,确立优势科目
  中等生在成绩上处于中游,他们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每一门学科都处于中等(占少数);二是存在强项和弱科(占多数)。要想提高中等生的成绩,必须进行重点补差。班主任可以和任课老师配合,对中等生的弱科进行强化训练,使弱科迎头赶上,同时帮助同学将强项进一步巩固,确立自己的优势科目。
  
  3.增强中等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对于中等生来说,他们缺乏对自己潜在能力的自信,正如刘易斯的教练所说:“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刘易斯,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班主任要善于激发中等生的潜能,一些中等生学习成绩一般,但字写得漂亮、或美术不错、或篮球打得很棒、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班主任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和鼓励他们争取加入优秀生行列。
  
  4.注意持续性
  中等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一些中等生在取得进步后会出现骄傲现象,他们会因为自己成为优等生而飘飘然;也有一些中等生则因为自己成绩进步不大,就想放弃,他们常用的借口是:“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其实他们并非真的不想争上游,只是害怕挫折和失败。老师对中等生的教育要具有持续性,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明白在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中,不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的较量,培养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中等生是班级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即要“抓两头带中间”,更要“抓中间带两头”,中等生上去了,必然提高优生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班级管理的效果自然得到了保证。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