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高考化学试题新视角

作者:王 昆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广,而作为具有权威的评价和选拔功能,并对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着导向作用的高考势必也要不断革新。事实确实如此,分析近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简单再现的试题已难觅踪迹,它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过渡,实验能力这一极具学科特色的能力的考查仍受到普遍的重视。高考化学试题在汲取以往命题的精华之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亮点。比如,渗透新课程标准的试题已是屡见不鲜,并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地区则权重更大,在考试大纲中也将逐年根据新课程增添相应的考试内容(2005年增添了5处)。笔者对2004、2005两年全国及各省理综卷和化学单科卷进行分析,发现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和方法,课程改革的意识流已然存在,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以生产、生活、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等为背景命题
  
  高中生在生活中已接触了不少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侧重的是对自然事物在分子、原子层面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高考化学试题以真实的背景为依托,既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科技的密切联系,又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进对化学的兴趣。[1]2005年全国《考试大纲》较往年的变化也体现出试题要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初步运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要求考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真实背景的高考试题(以下称背景题)与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相互呼应,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无疑是具有导向作用的。表1是笔者对近两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背景题统计。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背景题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在整卷中所占比重不可忽视,尤其是单科卷。2005年广东化学卷背景题的分值达63分(具体统计如表2),占整卷分值的2/5强,在表中可以看出,化学背景题涉及题材广泛,考查方式多样,上海化学卷和江苏化学卷则约占三分之一。另外,上海市理科综合卷中所有科目的所有试题的编制都有一个具体的背景。这与上述地区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改革力度较大有关。
  
  其中,以下热点问题在近两年的高考中频频出现:生活热点——食品及其添加剂;科技热点——诺贝尔奖、海水和药物合成;社会热点——苏丹红和非典。有关苏丹红的试题2005年分别在全国理综卷(Ⅰ)、上海化学卷、广东化学卷中三次出现。近来,关于绿色化学和以化学史为背景的试题也时有出现。对于背景题特点的相关阐述,某些文献上已有出现。[2]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题材命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改革,它一改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钻研精神的较好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大可小(国外把小课题称作project),研究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内开展,较为灵活。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进行方案设计,经历实践或调查的过程。以研究性学习为题材编制试题,切合实际,易于融合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的考查,与新课标“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相呼应,对教学导向作用明显。此类试题在各地自主命题的试卷中较受青睐,多出现在分值较多的试题中。例如,2005年上海化学卷第28题,以废旧塑料变废为宝的课题为题材,结合图表,灵活考查了有机物的性质、同分异构体、平均分子量的计算等问题,最后一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材新颖而真实,知识覆盖面广,结合开放性的设计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评价与选拔的价值突显。2005年广东化学卷第26题以“用化学方法测不规则容器的体积”为题材,取自学生研究性学习,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力和化学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本题的题材能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发散性,体现自然科学的普遍联系(此处体现物理量体积V的横向联系)。2005年江苏化学卷第25题,则以“研究性学习制漂白粉”为题材,考查化学计算和实验,第2问开放性明显,重在考查创新精神。而2005年广东化学卷第20题则以研究性学习小组“制SO2及其性质探究”为题材,在考查了SO2制取、性质等知识点及画图技能的同时,巧妙地从细节方面入手,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学生若未曾自己动手做过类似实验,在描述用分液漏斗加液体时容易忽略打开上口活塞这一操作步骤;若环保意识未深入人心,学生在作图时两次使用锥形瓶定然会信心不足。此外,2005年上海化学卷第26题(B)小题、广东化学卷第21题、江苏化学卷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28题,都取材于研究性学习或课题研究。此类试题突出对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三、以探究性学习为题材命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探究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恰当的探究过程中,往往能再现科学的思维与实践,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拓展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探究性的题材进行命题,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基本原理与科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或新问题,并且同时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假设验证的思想及评价和优化方案的意识。因此,此类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和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的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评价和导向功能。2004年上海化学卷第28题,以苯及其结构的发现史这一探究题材进行命题,在古朴的化学史气息中,发散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韵味独具,倍受好评。2004年江苏化学卷第20题,以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为题材,结合实验方案的评价、开放性思维进行考查,精彩异常。2005年广东化学卷第20题(3)小题,则以“假设—验证”的探究思想和开放性对考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2005年江苏化学卷第19题(2)小题,取材于人教版教材中“对乙醇结构简式的探究”,同样融合了实践能力和开放性等多重能力因子,使之源于课本,立意则高于课本,让人耳目一新。另外,2005年上海化学卷第23题(A)、(B)两个不同试题,虽是为不同课改期的教材编制的,但最后一问却不约而同地体现了课改要求加强的一个重要意识——探究意识。
  
  四、尝试开放性命题
  
  前面论述的不少高考试题已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试题不同于传统试题,传统试题一般是逐步给出限制性条件,只要对条件进行充分挖掘并灵活运用,最终总能得到标准答案,开放性试题则鼓励思维发散,答案并不唯一,只要给出有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的答案均能得分。[3]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2005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8题(7)小题,要学生简述一种测纯碱(含NaCl)质量分数的与试题不同的方法,是典型的开放性问题,仅从浙江省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合理的答案不下几十种。2005年上海化学卷出现了“验证HBr(需推断)的方法”、“写出NH4Cl(需推断)的一种用途”、“H2、CH4混合气(需推断)在工业上的两种用途”等试题;2005年江苏化学卷出现了“写出探究乙醇结构简式的实验能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两个”的试题;2005年天津理综卷出现了“写出天然油脂(需推断)的一种可能结构简式”的试题;全国理综卷(Ⅰ)还出现“CO(需推断)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等试题,这些试题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另外,答案不唯一的高考试题就更多了,不一一赘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