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英语教育:路在何方
作者:李永平 何孔潮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或者说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语言是长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语言是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乔姆斯基谈到:‘语言的生长类似于一个身体器官的发育。’许多语言学家也不只一次重申:‘儿童期的语言是长出来的。’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具备‘长’出英语的环境,所有的努力基本上停留在‘学’的层面,因此,对英语作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疑是非常危险的。”[1]
另外,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概念——高明的新手,意即他们在新颖和没有经验的领域学习快,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反省认知水平高。[3]我常常将其比喻为“跨行”轰动效应,实则是取其易出成绩之意。现在,我们英语学习的战线太长,并且一味地灌输已经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英语的敏感度,神经开始麻木,热情逐渐消退,再加上其无用功居多,久而久之,人们对之的洞察力就会明显下降,感受力也会退化甚至消亡,其结果不仅是收效甚微,还会影响全线进攻,如此这般,你怎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大的发展。
实际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具备基本的英语能力就足够了,不必过分强求,更不可本末倒置,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二,保住根本
“这是雅思培训课程的最后一天,中国籍英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首最简单的中国古诗,让我们译成英文。一位同学站起来,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时,老师笑了,说:把你的句子再直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听着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一片爆笑。我们换了各种表达方法翻译,可仍然感觉到总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为什么呢?你们想过没有?这就是文化差异。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永远无法用任何一种东西替代的。将来无论你们出国走到哪里,一定要记得,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根。”[4]在面对形如这样的问题时,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遭遇尴尬,面临窘境,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的英语学习者。因此,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所在,立足之本,尤为重要。
记得小时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当时,未有什么深刻体会,但现在想来,虽然是有些矫枉过正,但不无道理。是啊,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最佳武器。或者具体点讲,我们所学的专业,或从事的职业,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惟英语马首是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相信大家还是懂的。
总之,我们要学习英语,但绝不能忘本。
第三,理性消费
时下,我们的英语导向已然将国人推向了边缘。许多人学习英语,表面甚是繁荣,背单词,练听力,做模拟,还不时地咿呀学语,但仔细追究,就会发现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兴趣在学习,一旦目标达到,可能从此放弃。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英语学习上的不理智和盲目,我想如果一个国家,只靠向别人学来的东西过活的话,那这个国家、民族、人民将失去根本,无法立足,也意味着其独立精神必将枯竭。[5]
因此,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学习英语,而是要倡导一种教育的理性消费。惟有此,你才能将英语看得更加真切、透彻和清晰,从此,不再会受其支配,被其利用,而是真正成为驾驭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徜徉,再不会掉进英语的险滩,任其摆布。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通过灵活的体制为年轻一代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以便为各种类型的人才开创适宜的成才之路。[6]
四、总结
我们学习英语,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的确超过了我们,但切不可僵化、形式化,落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泥淖,更不要企图一只眼看世界,姑且不说给自己造成的别扭,就是眼前的景色也会因为你的外国眼而发生严重的扭曲变形,毫无美感可言了。更何况,把本应掌握的传统文化及专业知识抛之脑后,你必将面临无法立足和断送前途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 方明.谨防“替外国人拉洋车”.中国教育报,2005-3-10.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丫七.中国人的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5] [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自动自发.陈书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