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现代学校教育成本研究

作者:黄兆龙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讲贡献,不讲成本;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以致纳税人有怨气——学校乱收费;办学人不服气——入不敷出。因而,除了加大对学校教育投入外,重要的是再也不能忽视学校教育成本研究与核算了。强化现代学校教育成本研究与核算,对于有效激励学校管理者办学积极性,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效果与收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者和用户的需要,以及预防和控制腐败和浪费行为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现代学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成本,简言之,就是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教育成本按其来源不同分为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两类。教育社会成本,是指由国家对中小学生承担的教育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与社会间接成本。凡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事业费和建设费,为社会直接成本,其余无需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费用为社会间接成本。前者包括国家资产折旧、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的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以及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等新建、改扩建建筑设施所支付的建设费等;后者是指中小学生在求学期间因上学而没有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中心学校在校学生越多,其社会间接成本就越大。教育个人成本,是指中小学生个人及家庭所承担的教育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与个人间接成本。凡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学杂费、借读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住宿中小学生所用的生活费高于在家庭生活费用的部分)、交通费、书籍文具费等,是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凡中小学生上学期间因求学而没有工作报酬且无需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收入,是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或叫教育机会成本。
  从中国教育特色以及国人对教育投资意识方面划分,有教育预算控制成本(或定额包干成本——不论缺口多大可以忽略不计)和学校实际耗费成本两类。预算控制成本,指的是国家依据均衡原则确定的预算指标分割与拨付给中小学校勉强糊口的财政性的各项事业经费,以及学校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调给的非财政性经费,它是与实际需求有很大缺口而又不予补足的学校人头费与少得可怜的教学费。因为这些公共教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比如1991年世界平均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最不发达国家为3.3%,而中国仅为2.3%(是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摊到中小学校头上就更少了)。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从1990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2.45%,直到1996年开始回升,也只有2.47%,1998年为2.55%,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水平。这仅为2.55%的教育事业费只够各类教育机构人员经费,中学人员经费的65%-85%,小学人员经费约占75%-90%。这个预算控制成本告诉人们,中小学校这个“巧媳妇”,一定要做无米之炊,要以极少的投入办好学校。学校实际耗费成本,就是中小学校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所实际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或中小学校为了让孩子能正常上学受教育,冒着各种危险,承受各种压力,采取多种措施筹集经费,使学校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必须指出,2.55%的各类学校所共有的教育事业费,在能按时足额拨发到学校的前提下,除去人员报酬外,不足20%、10%的中小学经费是无法满足日益现代化教育设备、设施与技术发展的资金需要的,在物价与时俱增的日子里,即使不讲“现代化”也是不够教育教学需要的。对此,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知道,新闻媒体知道,有良知的学生家长及其物价部门也知道,就是不敢讲真话,不敢讲实话。为弥补这个缺口,有的中小学校是举债,有的向人磕头拉赞助,有的收取现代教育技术费等,然而这一切善举却被人斥之为乱收费,甚至被那些知道真情而怕丢掉乌纱帽的教育官员予以严惩。这是对中小学校及其管理者的不公正之举。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教育成本意识欠缺,尤其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机关的高官不重视教育成本,不讲教育成本,不计算教育成本。具有三种表现:1.忽视教育成本教育与培训。不论是对中小学校管理培训与教育,还是对中小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几乎没有进行教育成本的教育与研究,以致普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含教育行政部门公务员)都不具有教育成本意识。因此,研究中小学校教育成本,是提升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教育成本意识的需要。2.忽视固定资产折旧。中小学校长期以来对固定资产购进、调入、调出从不进行计算,从不估计使用年限逐年进行折旧,摊入教育成本,而是一次性报销,即使流失也无法追究。因而,研究中小学校教育成本,有利于改革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真正把学校视为一种工业部门,比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重新修订和建立符合教育成本核算需要的新的财务管理制度。3.忽视教育成本研究。中小学校长期以来只进行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和结余及其分配,近几年虽然引进了资产和负债管理,但仍然没有引入教育成本核算,没有赋予会计人员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责任和权利,更没有进行教育成本审计与监控的职责。因此,开展中小学校教育成本与教育,有利于强化学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权利、职责和监审,有利于中小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科学管理。
  
  二、现代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核算,就是指综合、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计算和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学校管理提供可靠会计信息的历程。教育成本核算是现成学校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按照中小学校学生对象,运用现代计算技术与方法,采用一定的标准来分配,归集在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不讲教育成本费用,只是对学校附属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和勤工俭学项目按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也只实行简单的产品成本核算。这种财务管理制度仍有许多毛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适应学校现实需要。尽管学生产品是一种“学历”产品,但它也存在投入与产出,需要消耗各种资源,因而,有必要改革中小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强化中小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要有效进行中小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1.中小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作用,完成教育成本核算的任务,中小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育成本、费用的审核与控制。中小学校成本核算不单是事后的成本计算,必须依据教育方针、财经政策、会计制度以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要对各种费用开支进行事前事中的审核、指导和控制,防止超支和浪费,提高费用开支的效果。其次要正确划分各种教育成本与费用的界限。即要正确划分应计入教育成本与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确保严格遵守教育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正确划分各个学期(学年)的费用界限,即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计算本学期(年)的收入和费用;正确划分产品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界限,产品成本是中小学校为培养每个学生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管理费用则是学校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多表明学校行政机构庞大、人员冗浮,实际教学所需资金匮乏;中小学校教育成本实际上是一定学生产品的成本,一所学校不可能只是一个年级,而是多个班级,多个年级,因此,计算教育成本要分年级进行,计算每个年级学生产品总成本与人均成本。再次要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如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做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责任制等。第四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成本计算方法。选择成本计算方法要根据中小学校教育特点和管理要求,以便进行正确记录、计算、考核和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