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找准地理教学反思的十个“着力点”

作者:陈成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视野,使教学成为开始时承袭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教师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而找准教学反思的十个“着力点”,是教学反思成败之关键。
  
  1.反思成功预设
  
  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是谓课中有效生成。反思成功预设就是将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巧妙的新课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合理的时间分配、机智灵活的回答、典型新颖的案例、默契的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精彩片断回放、记录,以备后用、改进提高。
  〖案例〗教师预设:多媒体演示黑色背景中,一声火车汽笛的长鸣,由远处传来,一个红色圆点由远渐近、由小渐大,画面渐渐清晰,随着笛声结束,最后定格为老式火车头与铁轨的横断面,下面托出一行文字:“火车与铁轨哪一个属于文化景观?”教师重复:“火车与铁轨哪一个属于文化景观?”上课实况:学生被画面吸引,进而被问题触动,开始在书上查找“文化景观”的定义,边阅读边思考、判断,得出各自结论,而后同伴间交头接耳,开始有了异动。继而,围绕“是否人类创造、是否位置固定”就民族服饰、京杭运河、飞机、纪念塔、威尼斯的刚朵拉等展开争论,探讨什么是文化景观。
  〖反思〗通过教学预设,创设直观、新颖、生活化的情境,在学生被“火车与铁轨”画面吸引、兴趣盎然之时,以字幕形式提出问题,教师又以启发性语调强化问题,较好地把握了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
  
  2.反思失败之处
  
  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教师也不是圣人,不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但我们要反思失误,引以为戒。
  〖案例〗“地质灾害”教学片断:
  师:通过看课文标题,涉及哪几种地质灾害?
  生: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四种。
  师:对这几种地质灾害,大家最想了解哪些方面内容?
  生:地震发生的时候哪里最安全?地质灾害一定是不利的吗?有的火山目前并没有喷发,怎么知道那里就是一个火山口?……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这些地质灾害,把握了地质灾害的特点,问题就解决了。大家有兴趣研究这些地质灾害吗?
  生:有!
  师: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来研究,注意抓住它们的特点。
  教师发放四份相关参考资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十分钟后,展开交流。交流中,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分析有一定见解,但对地质灾害之间的相关性就没有较好把握。
  〖反思〗没有根据教材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综合归纳、提升学生的疑难问题,而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地质灾害上来。学生探究课题比较分散,导致交流时各自为政,如研究地震的同学只关注地震的相关问题,对其他地质灾害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不能发表个性化意见。
  
  3.反思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体验、画概念图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案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别,教给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程序:指出任何一种气候都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气温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辐射状况,在气温年变化特别是在最冷月均温指标上反映出来。根据气候要素数据或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量柱状图,抓住气温年变化判断其所属的南北半球和气候带;再根据年降水量情况和冬夏季节的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气候特征、判断出气候类型。还要让学生掌握“以温定带、以雨判型”法则: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0℃~15℃为亚热带,<0℃为温带(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界是4~5℃),最热月均温<13℃为寒带。降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性明显的夏雨型——季风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的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稀少的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反思〗通过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图表等,说明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类型和地理因果关系,一般都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判别法则。把这些程序和法则教给学生,可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4.反思教学机智
  
  课前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思维活跃,不可能总被老师牵着走,冷不丁冒出一个你怎么都想不到的问题、突然间闹个恶作剧等,都需要教学机智。不回避又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教育影响往往更大。
  〖案例〗利用地球仪,学习经线、纬线、时区和日界线等,教师拿着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学生一脸茫然、迷惑不懂。这时一个排球从桌子底下滚了出来(班级为迎接学校排球比赛,给每组学生配备了一个排球),教师正要批评时,灵机一动,转向:用排球比做地球仪,索性让学生把排球都拿到桌上来,在上面标出南极、北极,画出经线、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巧妙避免了师生冲突,又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反思〗意外也是一种资源,面对意外,教师要冷静,变废为宝,巧妙利用。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地理知识及其逻辑结构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可能在动态的互动中“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
  
  5.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另外,学生的失误、偏差、疑问、困惑,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构建知识的障碍。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案例〗有一道将等压线、等高线、风向、河流融于一幅图的选择题,要判断河流流向时,教师先征求学生的见解,这道题应从哪里入手。有同学说从风向入手,再依次判断气压、气温和地势高低,最终确定河流流向;有同学说,还可以直接从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谷可能发育为河流,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妙,这么简单!”教师毫不掩饰地赞叹道。
  〖反思〗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2500年过去了,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关注错误,仍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
  
  6.反思教学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教师“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啊,嗯、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摸嘴唇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案例〗一节教学观摩课,执教者凭借缜密的预设、精湛的技艺、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在教学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教师对铃声充耳不闻,仍继续她的练习讲解。这时,教室外面变得异常嘈杂,学生面露焦躁神色,有的已经合上书本、收拾书包,有的在窃窃私语、四处张望……课足足被拖了5分钟,学生原本享受到的美好体验被消耗殆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