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学生评教研究综述
作者:魏振波 冯淑慧
四、学生评教的实施过程
对学生评教实施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参与学生的选择、实施评价的准备、评价实施周期等几方面。对于参评学生的选择,大多数的研究者主张学生全员参与,主要理由是学生全员参与的评价与其他评教方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学生全员评教的结果与同行评价相关系数为0.84;学生评教的结果与教学成绩也居于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78。[9]不仅如此,学生全员参与还有利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引导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绩,有利于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9]有的研究者则简化评价操作的过程,主张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让部分学生参与,数量大约占班级人数的14至12,这样减少繁琐,又尽量保持了信息的真实性。[10]两种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但显然其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出于对促进师生交流的考虑,后者则主要从教师管理的角度考虑。
评价实施的准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实施准备的研究主要是做好教师与学生对评价的认识工作,包括向教师与学生公布、解释评价指标,讲明评价的意义。在评价实施的初始阶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学生评教并不熟悉,在开展评价时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解释与宣传,使其明白评教的意义,避免或消除他们在评教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心理。如有的学生可能对学生评教的意义不明确,认为这只是走形式,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对此随便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可能不明白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改善师生关系的意义,而将此视为报复教师的机会,而使评价信息严重失去其真实性。而教师如果不理解学生评教的意义将会使评价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对于评价时间与周期,多数研究者把评价时间定在学期中或学期末。但是,要发挥学生评教诊断与反馈的功能,使其成为改进教学的手段,仅靠在期中或者期末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应考虑如何能使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成为与教学共存的常规性活动。
五、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
由于学生评教的工具大都是采用赋分或等级式的评价表,所以对评教结果处理的探讨大都是关于如何处理评价表的得分。评价结果处理的主要方法有:(1)加权平均法,其优点是评价结果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与学生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容易被教师接受,缺点是评价结果之间不具有可比性;(2)名次法,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测评原始分并排名,用教师的名次表示评价结果,其优点是可以反映出每个教师的相对水平,缺点是无法直观地反映教师之间的真实差距;(3)标准化法,将测评所得原始分数转化为Z分数、T分数等。除上述三种常用的测评数据处理方法外,还有百分位数、标准九分数等方法。[11]不难看出,上述这些方法除了能反馈教学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差距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将教师进行排名,用于鉴定、区别的目的,这显然没有把教师教学改进与师生沟通视为学生评教的主要目的,难以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当然也有的研究主张要及时让教师知道学生评教结果,对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师,应公开给予鼓励表扬,特别好的典型可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学生评价差的教师,一般通过个别谈话的形式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切忌公布结果,伤害教师自尊。[9]由于学生评教较之于其他评教方式的特殊性,在处理评价结果时应主要考虑用作教师改进教学、获得专业发展与师生沟通的目的,使其及时有效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六、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对学生评教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实证性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是什么、影响的机制、方式与程度以及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但是研究的角度与侧重各不相同。有的研究把学生评教视为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性活动,从学生个体心理和师生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评价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等,举个例子说,如果学生对评价持“无所谓”的态度,就会把评价活动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对评价活动敷衍塞责。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教师亲和力、学生得失情绪、报复心理等。拿学生得失情绪来说,有些学生怕得罪任课教师导致学业成绩评分降低而给教学水平并不高的教师以偏高的评价。有的研究将学生评教看作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既包括教学活动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程),又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职称、性别、年龄等方面;学生因素可以分为学生个体因素和学生群体因素,学生个体因素如评价态度、评价心理、个性特征等;群体因素如年级、专业、班级规模等;课程因素如选修、必修、学科领域等;评教指标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当然这也会因各校实际而有所差异。[12]
来自实证的研究也表明,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职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班级学生人数、课程的负担和课程的深度等都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结果。[13]不难预见,在发现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机制与程度之后,对如何降低或消除上述因素的不利影响将成为进一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显发.悄然的变革——“学生评教、家长评校”活动的社会学、教育学意义.湖北教育,2004(6).
[2] 廖世雄.“学生评价教师”的实践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2(8).
[3] 秦宝军.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现代技能开发,2002(9).
[4] 王晓怀.对学生评教认识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1(1).
[5] 陈玉坤.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洪敏.“学生评教”的反思.人民教育,2004(1).
[7] 胡天春.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对策.经济师,2004(3)
[8] 商发明.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以学评教.教育科学研究,2004(1).
[9] 韩增圣.如何实行学生全员评教.教学与管理,2001(4).
[10] 崔希俊.关于学生评教的实践与思考.教书育人,2004(6).
[11] 师铁梅.学生评教测评数据的处理.教学与管理,2004(7).
[12] 周志钧.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及改进措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3] 魏红,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3(4).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