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作者:余维武




  总之,礼的教育需要从行为开始,但不停留在行为的层面,要持有一种“诚”的态度与情感,注重内在的“仁”的道德情感,坚持外在行为仪式训练与内在人格培养的辩证统一。
  (2)践行的原则
  良好礼仪的养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礼仪教育重在践行。从词源学上看,“礼”的最初意义即指践行。儒家强调个体礼仪的践行,认为礼仪的践行是个体完善的过程,只有通过“礼”的践行才能培养人的高尚美德。荀子就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礼”代表了人类的美德,而学礼就要践行“礼”。所以《荀子·儒效》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礼记·中庸》则说得更明白:“力行近乎仁。”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懈地按照“礼"的要求践行,才可获得至善的品德。所以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通过“孝悌”、“谨、信”、“爱人”等“礼”的践行,以培养“仁”的道德情感。
  正因为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依靠礼的践行,故礼仪教育不能停留在礼仪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人们进行礼的践行,通过礼的践行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格。
  2.礼仪教育的内容
  礼仪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具体礼仪内容作为依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断裂,传统礼仪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以至于当代中国还没有国人大致认同的礼仪。如今,面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必须考虑重建当代礼仪。
  这种重建,首先要确定当代礼仪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笔者以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礼仪实践的个体来说,礼仪应该包括仪容、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等内容;从礼仪实践的具体领域来说,当代礼仪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即家庭生活类(一般日常生活、节日生活、家庭祭祀);社会交往类;职业工作类;政治生活类。
  其次,是重建当代礼仪可依据的资源。因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没有可以被国人普遍认可的礼仪体系,故须考量应该吸取哪些资源去重建当代中国礼仪。重建当代礼仪可依据的资源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我国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的资源。这种礼仪文化资源,既记载在《礼记》、《仪礼》等古代礼仪文化典籍中,也包含在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中,如《弟子规》就记载了丰富的礼仪资源。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诗文,格言、故事、音乐等。对传统礼仪资源要进行当代转化,充实新的内容。可以说,在我国长期进行礼的教育和实践中,积淀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需要开发、继承、创新与利用。
  第二个来源是对国外礼仪文化的研究与借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与深入,在这种交流中,当然也会包含了礼仪文化在内。应该研究国外合乎国情的礼仪,并且把之转化为适应于我国社会生活的礼仪。
  第三个来源是来自于在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还在实践的礼仪。例如在各地民俗中还保留着许多可以研究、借鉴、转化的礼仪、礼节。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礼仪的重建既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的照搬。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会因此变迁。所以,既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国外合乎国情的礼仪的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当代民俗的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好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有生命力。
  3.礼仪教育的途径
  礼仪教育应该从小进行。学校是进行礼仪教育的一个关键阵地。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礼仪教育。
  (1)教师的礼仪榜样
  进行礼仪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自己的具有良好礼仪的行为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教”的本义,《说文》解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儒家传统中所谓的“教”,表达的正是一种示范的教,“礼”这种人伦道德交往的道德规范,恰好是可以通过娴熟地掌握了礼的教师通过示范来授予的。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2)通过创设专门的礼仪课,或者利用班会课来进行礼仪教育
  一方面,在礼仪课或者班会课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古今中外礼仪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师生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礼仪实践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让学生习得礼仪。
  (3)通过学校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日常生活进行渗透。应该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建设学校的礼仪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娱乐,整个校园生活都是礼仪教育的课堂。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礼仪互动当中实现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日日浸染于礼仪的实践熏陶之中,必能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礼仪教养与道德人格的养成。学校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礼仪规范和实施方案,以便师生们在其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进行礼仪实践。
  (4)通过学校的重大典礼仪式来进行礼仪教育
  例如开学与散学典礼、毕业典礼、18岁成人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在学校的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应该注意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台湾某高中每年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学校都会请所有的任课教师在主席台上就座,而校长则站在主席台下,代表背后的全体新生及其家长,向主席台上的教师行三鞠躬礼。然后是全体新生和家长向教师行“拜师礼”,共同表示对教师的敬爱。而每年的毕业典礼也举行“谢师礼”,校长、毕业生和家长身着节日盛装,共同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使学生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并终身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可以想象如此庄严肃穆的典礼,将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留下何等深刻的教益。
  (5)学校与社区“礼”的互动
  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学校应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因此,学校应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争取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其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也应该争取社区对学生在社区中的礼仪实践予以支持,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
  总之,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礼仪教育。
  中国曾是公认的“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中国人的传统,一部中国文明史始终贯穿着“礼”的教化。礼,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礼仪文化赋予我们民族典雅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信恢弘的气度。笔者相信,认真、深入、细致、长期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终有一天,我国社会一定会重新焕发和谐有序、具有高度文明的礼仪之邦的夺目光彩。
  (责任编辑 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