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我国高考发展方向前瞻
作者:詹先君
现存的中国高考制度,是平衡几种强势话语的结果,学术话语要求高考体现人文关怀,政治权利话语要求高考服务政治意识形态名义下的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民间话语要求高考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又能给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如此的自由空间中,教育行政部门只好让高考来协调各种话语力量的制衡点,于是,为了照顾地区差异,分省命题出现了;为了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一年两考出现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顾及学生的个性,3+2模式、3+X高考科目设置出现了,自主招生制度出现了。但是,高考选拔功能的主导地位是各种话语权利无法回避、无法废除的。这是因为,“首先,大学毕竟是传播和创造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而不是‘大学大学,大家来学’的场所.......考生是否具有适应大学训练的能力或水平,现在尚无比考试更好的甄别途径。其次,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当前高等教育多么发达,人们热切向往的大学入学机会还是粥少僧多,尤其名牌大学面对纷至沓来的入学申请,也不得不靠高考来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4]还有,在竞争中发展是人类的本性,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竞争,就有优胜劣汰,只要人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的愿望不会停止,高考的选拔功能就不会消失,高考选拔功能的主导地位就不可替代,只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高考会对其他的功能有不同的发挥罢了。可以说,未来的高考也是各种话语联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长足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加之受国外思潮的影响,21世纪初,人文的关怀意识重新受到了重视,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教育界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受此影响,社会要求考选评价界来关注人、尊重人、爱护人,于是,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评价价值观渐居主导地位。但是,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作为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之一的高考制度不能超越其所处时代,它只能顺应其时代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不顾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忽视高考的利益分配功能,过分强调高考应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己任,显然有失偏颇。“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适应人自身的条件下,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5]既然在当代的中国社会缺乏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条件,要求高考来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也就勉为其难了。但是,并不是说高考完全不能观照人的和谐发展,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它还是能够顾及人的和谐发展,这在美、日的高考实践中已得到了证明。那么,在比较近的未来,高考的走向应该是以选拔功能为核心,最大限度体现人文关怀。
根据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经验,未来的中国高考要体现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必然趋向多元。具体表现为:高考时间的多元,即一年两考、一年三考、甚至一年多考;高考空间的多元,中学的可能并不再是主要的高考考场,大学的教室可能成为高考主要施测场所;高考方法的多元,未来的高考方法应体现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既重视理性,同时注重情感;考试主体的多元,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校、学生、家长都有可能参与对高中毕业生的评价;高考成绩依据的多元,平时成绩、实践活动表现、中学教师的评语等都可能在高考成绩中占有比较大的权重;高考成绩使用的多元,高考成绩将不单一地提供给招生单位作为选拔使用,它会被反馈给考生、考生所就读的中学、社会,以发挥高考改进教学、促进考生学习、给教育决策提供信息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孟子.兼爱中.
[3] 冯宪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7).
[4] 方彤.国外高考改革追求选择性下的公平.湖北招生考试.总第148期.第1页.
[5] 黄宝娥.简论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责任编辑 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