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本土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源泉

作者:卢金明 暴文娟




  诸如此类的“本土”问题很少有人问津,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隐藏的是对本土问题的寂寞反思,难道不发人深思吗?
  
  三、问题意识:基础教育改革的出路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基础教育改革方针。也有学者大声疾呼:生活在中国,双腿必须行走在中国的土地上。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关注“本土化”的现实问题。理论不是外表华美的装饰品,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用来解决真实问题的实用品,是教育发展须臾离不开的日用品。问题意识是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者应有的品质。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经常意识到有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心理品质与习惯,它是一种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背后的答案的寻觅与探究的追求。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规律性的知识。[9]
  以语文课程改革为例,改革母语教学是世界潮流,但是我们自己的母语教学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和别的国家未必相同。笔者始终认为,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一个人母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而问题是在目前的状况下取消考试又是绝对行不通的。搁置问题而阔谈语文改革,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制造美丽的肥皂泡。
  理论研究的来源固然不是唯一的,但自己的现实问题永远是不竭的源泉。世界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盲目引进国外经验,简单照搬国外教育成功的某个方面,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国情,不综合地分析、消化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
  有必要澄清的是承认并尊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并不是维持差距,更不是人为地继续扩大差距。制定“本土化”的教育政策不是排斥国外先进教育理论,更不是抹杀差距、唯我独尊。因为只有尊重国情的“本土化”基础教育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城乡差距才能不断缩小,教育公平的价值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中国教育报,2004-05-15(3).
  [2] 王宗敏,张武升.教育改革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5]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 范亮.新课改如何防止农村教育边缘化.中国教育报,2005-09-24(3).
  [7] 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8] 罗新宇.谁阻碍了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1999-03-10(2).
  [9] 董菊初.问题意识:新课程施教的关键.基础教育研究,2003(10).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