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文字阅读应多于影视阅读

作者:杨玲萍




  读书人口在国民中所占比例与社会的阅读风尚,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文明指标,也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世纪交替的2000年,媒体上叫得很有诗意的一句话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然而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年来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全国只有51.7%的识字国民读书,这一比例比5年前下降了8.7%。”前不久《参考消息》上又刊登了《中国人近半不读书》的文章。
  人们阅读书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花费在影视传媒上的时间却不断增加,根据2004年全国电视观众调查,人们平均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达174分钟,比5年前增加了43分钟,比10年前增加了56分钟,在周末的收视时间比平日还多出34分钟。据统计,我国儿童平均每天有近一半的自由时间用来看电视,而且,这一比例在周末还有提高。据“2002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来看。对青少年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方式是影视,占37.3%,父母占2.5%左右,而老师仅占2.2%;青少年最喜爱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中,看电影电视居于首位。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对提高儿童阅读能力有严重影响(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广大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拒绝阅读,因为他们可以津津乐道电视剧里的各种情节和宏大场面;近期对电视剧《汉武大帝》历史真实的争议,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其对历史的某些误解与误导。据调查,现今青少年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已经不足观看电视的十分之一,即便是这十分之一时间里,所阅读的内容竟然多半还是电视引导的结果——影视明星们的争吵、情变和绯闻。因此,在他们身上发生用《还珠格格》的剧情来认识和评价皇帝朝廷等等类似的低级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已经在屏幕前耗去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几乎没有阅读图书的空闲,而且阅读还在跟着影视传媒走。固然不必去质疑影视营造出来的文化消费商机,也不应该把影视和图书阅读强行对立起来,但是,时间上的多少,以及比率的高低已是太过悬殊了。影视阅读带来的将是阅读的浅薄和狭隘,更会是大众文化积淀的虚浮。
  
  一、影视阅读对精神发展的负面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影视满足了青少年“安全、舒适”地观看世界的愿望,但在看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或不动。因为活生生的画面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往往使人忙于接纳,而疏于感受。甚至最终会养成仅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局限着青少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美国电影理论家沃·里拉在其著作《作家与银幕》中曾不无抱怨地说,电视使观众“变得越来越愚蠢”,培养了一种“消级的态度”。所以有人忧虑地说:“电视痴迷症已悄悄剥夺了青年人的创造力。”
  2.个性的失落,审美的雷同
  影视观众是分化性的个体聚合,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而影视“大众文化”的特性又决定它无法摆脱“弱智模式”和“快餐化倾向”。这种矛盾使它经常忽略观众的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使青少年在未该知晓的年龄便知晓了人生的某些秘密,造成一定程度上某种角色的迷乱。影视传媒具有很强的侵蚀性,它的伟大与可怕之处在于它水滴石穿、有意无意地形塑受众的趣味、喜好之型,欣赏习惯、文化生活之模式乃至深层心理文化结构的功能,并将不同人的思想、价值认同都整合为同一观念模式和同一价值认同,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淡薄。
  3.容易导致“享乐主义”思想,影响正确人生观的建立
  对于伴随着电视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看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对是非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看电视所得到的知识和经验。然而,电视媒介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难免会用媚俗的方式换取大众的青睐;电视节目哗众取宠、收视率至上的观念,往往导致一种“伪真实性”。例如,在电视节目中,经常表现人们陶醉于“幸福美满”的情景——拥有自己的别墅,驾驶着昂贵的小汽车到旅游胜地度假,与美丽的妻子追逐娱乐。虽然,这些生动的场面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只不过是梦寐以求的未来而已,但在青少年心目中,却往往变得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电视中大量“贵族化”人物及其奢侈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节目中“王子”“格格”“公子”“小姐”们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往往会助长青少年追求享受、畏惧困难的思想。
  对影视持一种简单否定和排斥的态度是不正确的。科学地批评能够认识到影视对青少年个性成长的积极影响,并以此规范影视创作,指导影视阅读,促使其产生积极影响,培育健全人格。近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一批待播的涉案题材电视剧纷纷被请出了各省级电视台的黄金档。少儿题材也是今后电视剧创作的重点,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将成为荧屏的一大方向。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发展迅速显而易见,但从电视剧的内容来看,其忽视青少年观众身心健康的保护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读书的益处
  
  1.读书有利于塑造人的良好品格
  图书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它在对人们更具个性、更深入、更持久地施加影响或满足需要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人之所以需要不断的读书,是为着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完善人格。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情趣的陶冶、个性的发展、品德的修养、灵性悟性的诱发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读书有利于训练各种能力
  书籍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读者对书的选择和阅读,保持信息摄取和创造力、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训练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与影视阅读的被动接受与灌输相比,人们对图书却具有较多的主动参与——通过选择、比较,特别是有充分的余地品味、鉴赏——具有某种双向交流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图书的文字传播是创造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未知却无穷的潜力和创造空间,这也使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特定意义的精神活动,体现了“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伏尔泰语)的实质。读书时,你必须读一段就把这一段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否则你就很难往下进行。你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把一个人物按照你自己的想象构造起来。作品留下的大量空白,如作者没有写到的衣服颜色、头发长短、鞋袜式样等等都得由你自己用想象去补足。
  3.读书有利于积累知识
  “看书报完全是主动的,看一则故事,读一本名人传记,看一本科普画报,读一张知识小报……静心捧读,十分轻松、惬意,没有压力,也不必定任务,可以随心所欲,反正书报捏在手上,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遇上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回头多欣赏咀嚼几遍,有心人,还可摘抄、剪辑,加以累积,需要时,便能信手拈来一用。如此自由灵活,何乐不为?喜欢读书的孩子是不会多挤占宝贵时间看电视的。”
  4.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
  “求心的一贯宁静,复诵古今完人修身致静名句。一字一句细细咀诵,而临绝对宁静之境。”阅读文学作品是在审美中进行心理调适的一种高效之方,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高雅的手段。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语)
  
  三、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文字阅读时间应多于影视阅读。对于文化程度很高,综合素质强,学会了终身学习的人,图书阅读或网上阅读(指文字阅读)的时间肯定长于影视阅读。对他们而言,影视具有明显的消遣性。然而,文盲或识字较少的人只能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电视有增长见识、增进学识的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