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学术研究成果给中学历史新课堂带来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杨 弢 刘乃秀




  
  3. 包含学术分歧与争议的史学新成果的引入和利用要注意对“度”的把握
  历史教师利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度”包括角度、深度、信度。角度就是要从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标;深度就是引用学术研究新成果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信度就是对于学术新成果不会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基调相违背,可以被主流意识所包容和接纳。
  从新课程的理论来看,历史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学术新成果中的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应当首先通过自身的努力筛选一些相对正确的新观点,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和网站作为其研究性学习的参考,为学生的探究论证提供条件和指导,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分析与鉴别形成新知。这既是探究性教学的策略之一,本质上又是科学求实精神的弘扬。新课程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历史思维,但是对于明显带有学生个体倾向性的过激观点和错误认识,历史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式给予个别性的引导,不排除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交换个人内心的真实观点,但教师不宜在课堂上以授课的方式宣扬学术新成果中尚未被主流意识所认同的学术观点。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往往直接反映在国家舆论宣传之中。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起止时段的新提法,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点,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等新提法;关于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评价的最新提法,如“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等新提法,历史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新“声音”,并及时把这些主流媒体中新观点作为历史课堂中进行价值引导的最新素材,自觉地使历史课堂与国家的舆论宣传相一致,从而构建历史教育与史学研究新成果之间的良性联系。
  参考文献
  [1] 郭德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历史教学,2005(11)
  [2] 王东.混乱的历史观有待重整.光明网,2005-8-25.
  [3]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