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探析

作者:肖 蕾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准入机制仍是高考。莘莘学子若想进入理想的大学并学习理想的专业,不但要尽力考出好成绩,还要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一直以来,无论是考生、考生家长还是学校,对考试成绩的强调自不必说,但对填报高考志愿问题则重视不足,或不知如何理性地做出选择,结果致使一些学生所学非所好;每年各学校各专业要求转系、转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因之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甚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分考生落榜的现象。如此种种都影响到考生职业生涯起始的质量,甚至会改变其一生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合理填报高考志愿是十分重要的。用实证的方法分析学生及其家长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采取何种方式沟通互动等相关问题,不仅对社会学、教育学有学术意义,更对填报高考志愿的指导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对这一问题有所回答。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2005年7月12日开始,到同年7月28日结束,以本科一年级学生为样本,在南京市各高校共发放了334份问卷,回收334份,其中有效问卷321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96.11%。
  1.样本的性别结构
  在有效的321个个案中,男生170人,占样本总数的53%,女生151人,占样本总数的47%。性别比例为1.125:1,与调查前计划的1:1比例基本一致。
  2.被调查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见表1)
  
  表1 被调查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
  
  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比例很低,可忽略,故本文中此后将家长的文化程度按中、高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表1中母亲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中等水平,拥有高中、中专学历的比例达到40.2%,其次是初中学历,有29.3%。相对来说,父亲的文化程度在各层次分布略显平均,拥有大学本专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累计有24%,而相应的母亲只有7.8%。
  
  三、数据分析
  
  1.学生填报志愿意向的基本情况
  在学生填写报考志愿之前,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关注高考信息,并认真思考如何填写报考志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所希望报考的大学或专业的了解程度,对其选择希望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见表2)。
  
  表2 学生/家长对所报考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
  
  如表2所示,在回答“是否了解报考的大学”这一问题时,有33%的学生和27.1%的家长选择“比较了解”和“十分了解”,学生的比例略高于家长。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有67%,家长更是达到了72.9%,选择“十分了解”的比例均低于3%。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选择并不是建立在掌握相关信息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更多人尤其是家长往往依据自己对大学的经验和主观印象来为子女选择大学提供建议。
  在回答“是否了解报考的专业”的问题时,有29.9%的学生和26.2%的家长选择“比较了解”和“十分了解”,学生的比例略高于家长。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有69.1%,家长更是达到了73.8%,选择“十分了解”的比例均低于3%。可见,在对报考专业的了解程度上,虽然学生优于家长,但是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了解程度都很低,这对学生以后在大学中的学习也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同时,调查发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生/家长对报考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具有较高相关性。(见表3)
  
  表3学生/家长对所报考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同家长文化程度的相关性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1 level(2- tailed)
  经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与他们对子女所报考大学和专业的了解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他们就越了解子女报考的大学和专业;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相关指标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家庭中亲子互动较为频繁,家长是子女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第一指导者。
  
  2.各种高考信息对学生填报志愿的影响
  每年在学生填报志愿之前,社会各种大众传媒都通过各自的渠道发布有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及其家长更为准确、科学地填报志愿表。学生及家长也特别热衷于了解有关信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对于来自多渠道的信息,学生及家长更注重参考哪些信息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表4)
  结果如表4所示,在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上,学生与家长双方基本一致。他们最相信的是学校和老师的介绍,其次是各种传播媒介发布的信息。双方之间的微小差别在于学生比家长对老师更有信任感,而家长由于接触老师的机会有限,所以他们比学生对高校自己发布的信息及亲朋好友提供的信息更有信任感。可见,在关系到子女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学生和家长双方大多数很理性审慎,从正式渠道获取的信息比较受他们的重视,从非正式渠道获取的信息则因两代人生活圈子和关系网络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表4学生/家长对来自不同渠道信息的信任度(%)
  
  
   3.如何作出决定
  由于学生和家长两代人在价值观念及社会阅历、行为方式上的种种差异,填报志愿时出现分歧就在所难免。调查显示,在321个有效个案中,有54个个案表明学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上的态度不一致,占全体的16.822%。而在这些个案中,有16.981%的家长会选择“尊重子女的意见”,有同样比例(16.981%)的家长认为“必须和子女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另有47.17%的家长“让子女考虑家长的意见后自作决定”,此项选中率最高,三项共计81.132%。这表明,随着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典型的家庭模式,父辈的家庭中心地位逐渐向子女转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中心地位逐渐得到强化。与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家长决定一切的看法相反,子女在报考志愿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积极性、主动性,家长则倾向于让自己的意见主要起参考作用,最后决定权完全交由子女。
  在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在选择报考志愿时,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又随家庭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由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其职业、地位、母亲基本情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选取这一变量来表征学生的家庭出身,并将其合并简化,将产生的新变量“家长的文化素质”再分为中、高两个层级(中级包括具有初中、中专、高中学历的个案,高级包括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个案,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个案不足1%,故忽略不计)。交互分类统计如表5所示。
  在具有中等文化素质的家长中,有41.026%和15.385%的人分别选择“让子女考虑家长意见后自作决定”和“必须要和子女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这两项都明显低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另有17.949%的家长“尊重子女的意见”,这要高于高学历层级的家长。另外,在中等学历层级的家长中,出现了专断型(代替子女作决定、说服子女接收自己的意见)的关系模式。而高学历层级的家长更倾向于选择“让子女考虑家长意见后自作决定”和“必须要和子女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64.286%和21.429%,显著地多于中等学历的家长。而且在这一层级没有出现专断型关系模式。分析其中原因,文化素质属高等的家长由于拥有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职业经历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在与子女的关系中他们更有权威性,对子女高考志愿及生涯设计相对更具指导能力,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和建议,所以这类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主要以协商的方式(让子女考虑家长意见后自作决定、和子女充分协商)为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