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应对教师职业压力的新理念
作者:余 桥 林 群 刘 勇
繁殖,既不利于产生教师的教育智慧,学校也缺乏活力。
三、 生态型学校管理的理念及其特征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也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生态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借用、移植和发展,生态学成为适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的一种新型方法论和伦理观。生态平衡与和谐所针对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应该同自然和谐相处。学校创建生态型的教师管理理念正是这一观念在学校管理上的移植或借用。这种管理理念将有助于教师减轻职业压力。所谓生态型教师管理是指在特定的学校情境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校管理系统中各生态主体(包括教师与各级管理者)自身发展和相互协调作用的机制,从而造成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的整体和谐(既有共性要求,又相对保持个性差异)的组织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健康的组织”,尽可能发挥学校教师的最大作用,以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美国学者达林曾提出健康的学校组织的五大指标,分别是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组织的结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与管理的策略。[3]在我们看来,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否体现出生态意识是判断组织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这五项都同教师有密切关系。因此生态型教师管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管理主体的多样化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要使学校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生态型的学校教师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共同构成学校管理的主体,即包括校长、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和其他教职员工甚至学生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单靠校长和少数领导者是不够的,没有大家的团结协作,学校之树难以长青。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群众在工作中的关系不存在绝对的“谁听谁”的问题,在具体的一些决策上,领导要听群众意见,群众也要听取领导的意见,得出的将是最佳方案。在管理主体中,存在着分工的不同,有领导和群众的职位差异,但这些区别与差异更多的在于工作岗位的分工和承担的责任上,而其间的等级差别将逐步淡化。广大教师真正成为管理主体,就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则压力感也就有所缓解。
2.管理过程的人本化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学校实际管理中,首先就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合理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特别要树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观念,以人为本,以生态和谐观来优化学校的生态管理环境。学校的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种“他律”,而高层次的管理追求的是被管理者的自律,是教师真正把领导者的管理意识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追求并变为自觉的行动,而形成的自我管理。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校长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寻求与教师的共生共存。领导者应善于倾听教师的意见,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工作生活中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切实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校务公开、公平。有一句话叫做“领导把我当人来看,我则把自己当牛来看”。这说明了如果领导尊重教师,那么教师会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既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
另外,对教师的管理要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法则,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优化。1911年,谢尔福德(Shelford)提出了“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生存下来,必须依赖于一种复杂条件的全盘存在。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亡或灭绝,只要对其中的一些因子使其超过它的耐度,就可达到上述的结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符合耐度定律的。在学校管理生态系统中,教师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法则。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工作中有不同的耐度和适度范围。学校领导在使用教师时,工作任务应控制在大多数教师的共同耐度和适度范围内。耐度范围和最适度明显偏离平均值的“特殊教师”单独制定适合的任务,保证教师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同时不至于产生逆反的心理。
3.人际关系的和谐化
生态型教师管理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学校中教师是一个“群体”。在群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认识,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从协调和整合中实现集体效应。因此学校应遵循生态位原则,努力建立和谐进取的教师群体,使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真诚合作、自然融洽,教师在其中是其乐融融,有再大的压力也能找到精神的或物质的支持。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它是生态学中最经典的概念之一。在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中,生物物种的需要、空间位置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物种之间为了减少生存竞争,都各自有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之间生存竞争的结果,如果没有竞争,群落就不会发展,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就会导致群落的崩溃。每一位教职工在学校这一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学校内人与人之间要有竞争才有活力,但竞争过于激烈又会导致矛盾激化或信心丧失,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师管理可以借用生态位理论,建立良性竞争的机制,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而学校领导也应充分尊重教师的这一生态位,这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才能。
4.管理制度的弹性化
管理本身含有“控制”的意思,带有浓厚的约束性。学校中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保障力量,可以规范学校中各种教育行为,具有稳定、协调和规范的功能,推动学校发展。但也有其不足,它阻碍员工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和新鲜感,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从而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是一个培养心智的场所,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需要有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管理制度环境,界限分明的、过多的、过严的约束将打击其创造性。
学校应以生态价值观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有序的、科学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追求,但学校管理并不宜完全采用量化管理,这易把自己推向教师的对立面,导致教师与领导之间心照不宣,教师觉得压抑,但又敢怒不敢言。所以管理制度应有一定的弹性,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环境,让教师有一定的工作自由度,有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多一点等待和宽容,使教师觉得学校有一个让人身心愉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四、 结束语
“生态”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生态”是一个有生命可持续的整体。对教师进行生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师过度的职业压力得以缓解,让教师身心健康,以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教师的生存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教师生命价值和个体生命发展。生命权是最基本的权利,生态管理模式下,有一套合理合情的薪酬回报体系,学校重视提高对教师的物质回报并关注教师的工作体验。其次,教师能有效参与学校管理,有一个由领导、同事、学生、社会及家长构成的网络支持环境。第三,每个教师都能获得专业发展,充分享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只有学校组织的重要主体教师获得生态发展,才有利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学生的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如平.管理创新与与发展.中国教育报?熏2003-12-13.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3.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14-16.
[5] 马纯艳,李维典等.论创建“生态型学校”的办学理念.现代教育研究,2004,(2).
[6] 万文涛.校长要用生态价值观指导教师管理.江西教育,2004(1):34-35.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