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应对教师职业压力的新理念
作者:余 桥 林 群 刘 勇
一、 学校组织管理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对湖北、山东两地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约70%左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或压力极大,其中有29.8%的教师认为面临的压力极大,而报告没有压力或是压力极小的教师仅占5.2%。新浪网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已表明,现在教师属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职业压力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教师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问题甚至过劳死、自杀的现象不时发生。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广大的普通教师,遭受来自于社会、家长、学生、学校领导等的压力,教师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利状态。而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往往同其所在学校的管理有关。国内外的研究共同表明:学校中的组织管理因素是教师压力产生的重要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
这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师的工作任务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白天在校上课,其他自由时间也主要花在备课和辅导学生上。第二,教学质量管理严。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经常进行各种公开课、赛课、示范课等教学教研活动,搞得教师身心疲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面临学校领导和各级各层次的教学质量管理与检查,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格外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三,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唯分数至上,只以分数的高低评价教师的优劣,这是造成中国教师压力大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根源。
2.科研管理
学校中科研是很重要的一项职能。不少学校都给教师规定了相应的科研任务,并伴之以相应的经济手段。这使得教师搞研究同饭碗相联系。所以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觉得这就像是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就是忙科研。由于各种社会原因,科研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却不一定有“成果”。中小学教师也面临着日渐增加的科研压力,每学年的论文评比让教师们没有一些喘息的机会。这种唯论文至上的管理思维使得教师疲于应付而产生更多的文字垃圾,也是造成当前教育界学术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3.人事与分配改革
学校中人事改革并没有向改革提倡者所期望的那样达到优胜劣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目标。人事改革使得众多的教师倍感压力大,因为稍有闪失,就可能面临失业或待岗的危险。分配改革中的公平问题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学校内部,教育行政人员乐于采纳能够增加其行政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的政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加强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而教师们的利益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当然,后果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校教学教育改革无动于衷。由于分配不公,使得一些教师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从而导致工作上的无助感或无力感。
4.工作自主权
中小学一般实行“坐班制”,无论是教学的自主权还是其他的工作自由度教师相对较低。这些也使得教师一定程度上有压抑感受,同时也抹杀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二、 缺乏生态意识是学校教师管理的主要弊端
从以上对职业压力产生的学校管理因素的分析可看出,学校管理中缺乏生态意识、忽视教师的生态发展,把教师当作是学校发展的工具,这种管理思维或管理观是教师职业压力加大的重要根源。传统学校教师管理中的生态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主体的一元化
在学校管理生态系统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要素。而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却存在只看重校长与各层次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教师、学生等的主体作用。国外的研究也表明,校长或学校其他行政管理者是影响教师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因为“许多校长只是将学校看作是自己和部分行政人员的私人领地,神圣不可侵犯”。[1]由于管理主体的单一化或一元化,教师往往成为被管理的客体,因此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的机会较少,有时有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并不能左右哪怕是错误的领导的决定。在生态链中,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仅仅有一个主体,明显不利于这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单向度
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在学校管理这一微生态系统中,主要构成因素有教师、校长与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彼此之间构成的管理制度等。在学校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许多领导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模式,导致了这一系统中形成了“领导——教师——学生”单向传递信息的管理思维模式。如对教师的评价“教学怎样才合格、论文多少才达标”等,这些指标一般在制定过程中都缺少教师的参与,而是由少数领导者决定,所以这些管理和评价制度很少考虑教师的要求。这一管理模式,最能体现领导的意志与权威,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管理者的要求,因此不少教师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小心谨慎,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管理文化中逐渐消失。
3.竞争的失范性
优胜劣汰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教育组织内部的各成员之间,如教师之间、职员之间存在着生态主体的竞争。教师与学校的教育行政人员之间的利益不尽一致。行政人员的管理往往在削弱教师的自主权,导致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对立。在学校管理中应当提倡正当的合理的竞争,并以此促进学校组织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教育界进行人事改革以及与之相应的分配改革的今天,铁饭碗已被打破,每个教师竞争上岗,各种待遇都与教师的水平挂钩。竞争已形成教师的共识。但是我国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竞争失范或不公平构成了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因人设岗、“人情风、关系网”等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论资排辈现象打破了竞争的公平性和有序性。在各种竞争中有资历者或有社会背景者往往占有优势。毫无疑问,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实际上被有意无意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地位层次:受优遇的、受礼遇的和受冷遇的。[2]其中第一个层次的教师实际上是学校组织的核心层,是“权贵阶层”,能从学校得到更多的各种利益。而后两个层次的教师的压力相比前者要大得多。而在教师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应没有主次之分,在这一生态结构中都有各自的功能,只有分工的差异,不存在谁地位高谁地位低的问题。
4.保守性(或封闭性)
学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组织,对外存在“闭门办学”的状况,素有“象牙塔”之称,与外部环境联系甚少。其实学校组织不仅对外保守、封闭,即使在这个生态系统内部,其组织也存在封闭、保守性。
首先,这反映为很多教师的价值观或利益没有受到尊重与体现。我们常会发现不少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同学校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有较大偏差,而他们的意见却无人倾听,这使得一些教师不是心情舒畅而是压抑地工作,并由此导致职业倦怠感。由于意见不同,这往往使得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