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于“人群关系论”的班级管理模式
作者:夏支平
第三,搞好班级制度文化。“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民主集中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教学工作顺利高效的保证。中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一方面,他们独立性强、自尊、自爱,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反感压制,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还不成熟,易于冲动,缺乏的必要的理性和经验。因此,班级管理要引导学生建立、贯彻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班级管理制度,满足学生当家作主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班级事务尽可能的由班委会或全体同学充分讨论,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班主任不搞一言堂;另一方面,一经民主做出决定,大家必须遵守,不搞特殊化。比如,班干部的选举、三好生的评定、课外活动的安排等均可由学生当家作主,集体决定。这样,学生就能从班集体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个性和才能得到了发挥,良好的心理态势得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就不言而喻了。
4.方法论——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班委会、团委会是班级中主要的正式组织。信任班干部和团干部,充分发挥这些正式组织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义。同时,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会积累深厚的友谊,基于共同的情趣、爱好,以友情为纽带,形成了班级中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是学生们满足自身社会和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班级管理应当尊重学生正常的需要,正确对待这些非正式组织。
第一,正确认识,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需要。从整体上说,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健康成长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尊重,获得友谊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依存和相互承认的需要,弥补班级正式组织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不足。其弊在于容易助长小团体主义,可能抵制班委会、团委会,甚至班主任的正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统一,可能损害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因此,班主任要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班级中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形,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引导各种非正式组织围绕着班集体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
第二,大胆利用非正式组织,兴利除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班主任对非正式组织积极的方面可以大胆利用,对消极的一面,要善于创造条件,化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兴利除弊。
首先,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可以转化差生。差生是指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处在竞争很强的学习环境中,差生往往居于弱势地位,是弱势群体。在心理上他们对非正式组织有着更强的依赖,他们的思想行为受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更大。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转化差生。依据组成成员的不同,差生所属的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优生和差生搭配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这类非正式组织中,差生出于追求进步和得到尊重的需要,主动与优生交往,有意无意地以优生为榜样,由于榜样的作用,差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优生。对于这类非正式组织,班主任要鼓励、要倡导。第二类是单纯由差生构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类非正式组织往往是班级不宁的发源地,是班主任耗费心力、高度关注的对象。对这类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转化班主任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进行:一是擒贼擒王,集中精力先转化其中的灵魂成员。二是化整为零,盯紧、孤立灵魂成员,对其他成员各个击破,逐步转化。
第三,鼓励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主要以友情为纽带,成员们年龄相仿,经历相同,目标一致。直面考试竞争的压力,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们既合作又竞争。适当的竞争是学习的动力。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非正式组织,提倡其成员之间比、学、赶、帮、超,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大家共同进步。
第四,利用非正式组织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其他常见问题。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大都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解决,有时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是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很敏感、不好处理的问题。任何陷入早恋的中学生都明白,早恋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学习,会遭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反对,是不可取的。同时,对异性关爱的本能渴望又使他们难以自控。渴望、恐惧、兴奋、紧张、焦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极为复杂、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这时,如果班主任贸然采取直接、强制的办法来处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反之,班主任通过非正式组织间接地做工作,往往事半功倍。这是因为,陷入早恋的学生的心理极为焦虑、脆弱,他们会百倍地依赖非正式组织,向其他成员倾诉、求助,缓解心理压力。他们往往只信任这些朋友,只听从这些朋友的意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细心观察,详细调查,周密思考,通过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对陷入早恋的学生进行间接的说服、教育,增强他们的理性力量,使他们用理智战胜感情,自觉自愿地从早恋的泥泞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 徐雪莹.教育学新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