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于“人群关系论”的班级管理模式

作者:夏支平




  奥是对中期管理思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他亲自参与并指导了管理学史上著名的霍桑试验,阐述了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为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新途径。其中许多措施至今仍是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应当遵循的信条。梅奥的“人群关系论”以“社会人”为中心,强调管理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基础,是科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的开端。
  
  一、 “人群关系论”的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
  亚当•斯密把人看作是仅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又把工人看作是对工作条件的变化做出机械反应的“机器人”。梅奥则基于霍桑试验的结果创立“社会人”的假说。该假说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集体并受到这一集体的影响。他们不是单纯的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敬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满足。”即“人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体当中才能实现自由”。
  
  2.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需要
  梅奥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即士气的提高。士气的高低又取决于工人在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重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的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而由制度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正式组织是企业职能的载体,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重视和依靠的。梅奥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进而在企业组织内部也形成一种行为规则、一种结构。这就形成了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是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人群关系论”强调人群关系,重视满足人们的多种社会需要,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而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既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也具有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的功能。班级组织既能提供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亲和的需求和相互依存等基本需求的机会,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社会有用性的需求等高级需求的途径。因此,可以以“人群关系论”为指导,探索一种基于这种理论的、更加人本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 基于 “人群关系论”的班级管理模式
  
  1.学生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无庸讳言,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各种考试分数,特别是高考分数不仅直接决定学生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档次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将来的工作和职业,即“一考定终身”。不仅如此,各种考试分数还是社会、政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实际上,考试分数远不止是学生的命根,还是家长的命根、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教育主管部门的命根!在这种合力作用下,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还是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学生成了“读书机器”、“考试机器”,教师也成了“教书机器”。这种现象不仅摧残了中学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还在根本上扭曲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育人本质。因此,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班级管理也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转变视学生为“读书机器”、“考试机器”的错误观念,做到视学生为“成长中的人”。
  第一,承认学生是“有多方面需要”的人。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能充分重视学生求知的需要,并且为实现学生求知的需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重视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其他多方面的需要。学生处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和学校的一员,必然会对社会、家庭和学校产生各种需要,比如安全和安心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依存的需要、独立的需要、承认和信任的需要、自我显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不仅如此,青少年学生比成人更感性,更需要得到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需要的满足,如友谊、亲情、安全感、归属感和信任感等等。他们更自尊、求自立、图自强,特别希望获得家长、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尊重、接纳、认可、信任和理解。
  第二,承认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高速发育,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不成熟是他们的身心发展的突出特征。因此,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许许多多的不足和错误,这些是必然的。对于这些不足和错误,他们有权利从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得到充分的宽容、谅解、帮助和扶持。
  第三,相信学生正在走向成熟。没有不成熟就没有成熟,不成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不成熟是暂时的,成熟则是必然的。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他们会很快成熟起来,要承认在他们的整体不成熟中有着部分的成熟。班主任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们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走向成熟,加快学生成熟的进程。
  
  2.教师观——学生需要的服务者和追随者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中,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受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委托,执掌教育权,充当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学生是教师的追随者。但是,梅奥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即士气的提高。士气的高低又取决工人在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重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管理者要追随工人的需要,满足工人多方面的需要,调动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同理,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也要追随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创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3.内容观——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
  升学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考试的压力不会很快就有根本性的变化。要帮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在升学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从内因看,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学习态度又取决与学生的社会和心理多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从外因看,主要取决于学生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因此,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二是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从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第一,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是充满矛盾的学生人群统一体。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甚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这是消极的方面;另一方面,所有的学生都自尊、自爱,都有好胜心,都期待着美好的未来,都渴求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等周围环境对他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都有归属、显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积极的方面。班级管理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积极方面的作用,二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化消极为积极。因此,班主任要紧密联系其他科任教师和学生家庭,密切关注学生,充分关注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闪光点,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满足学生受同学、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关注、承认和尊重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