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构成与运行

作者:刘 畅 张玉堂




  由于学校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多因一果性和安全教育的不可预演性,学校安全预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2006年中小学安全工作的意见》中也专门强调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然而,目前理论界关于学校安全预警的研究却很少,也未见及基本概念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及其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做一粗浅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内涵
  
  预警一词最早源于军事,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1]。二战后,预警被西方经济统计学界用于对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的研究。如美、日、法和前联邦德国在世界经济大危机后为了防止经济过度萧条、预警经济危机而建立的“警报指标”(亦称“先行指标”、“先兆指标”或“景气动向指数”),用比较敏感的指标来反映经济是否景气,以此进行社会预警。[2]此后预警这一概念逐渐延伸到各个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
  笔者认为,学校安全预警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学校安全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对学校伤害事故成因系统的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危害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对于已有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防范措施的报警和调控系统。作为完整的预警,学校安全预警同样包括学校安全系统现状评估、变化趋势预测、调控方案三个部分。
  首先,评估学校系统安全现状。准确恰当地反映学校安全系统的现实状态是对其未来状态进行预测的基础,也是对系统提出警示和防范、调控方案的基础,是整个预警的基点。
  其次,预测未来学校安全状态的变化趋势。趋势预测要根据学校安全系统的现状分析与评估,预测未来某一时期内学校安全系统是否可能出现功能失衡,是否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及其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根据预测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示信息。
  依据当前现状和变化趋势,学校安全状况划分为无警情(常态)、轻警情(非常态)、中度警情(警示级)、重警情(危险级)和特重警情(极度危险级)五个等级,并依次采用绿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对其进行警示。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是指为学校安全预警而设置的机构、制定的各种制度和运转方式,并使其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总和。也就是说,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对学校安全领域的若干征兆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和反馈,分析其偏离目标的程度,并对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发出预先警示,以预防、调整或补救的系统机制,是确保学校安全的主要检测手段。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预警的空间尺度分,主要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安全预警机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级安全预警机制;根据预警的时间尺度分,主要有中长期预警机制(如大量常规预警机制)和短期预警机制(如学校维修期间的预警机制);根据预警的对象分,主要有交通安全预警机制、饮食安全预警机制、治安安全预警机制、火灾安全预警机制、设备设施安全预警机制、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等;根据预警的方式分,主要有指标预警机制、统计预警机制和模型预警机制等。
  
  二、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构成要素
  
  任何机制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实质上揭示一个机制的结构,进而确定一个机制的功能。因此,明确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构成要素,对它的建立与完善、选择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就一般性而言,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构成大致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
  
  1.主体要素
  学校安全预警的主体可以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划分为镇、县、市、省、国家五级,主要根据学校伤害事故反映出来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预警(如对夏季游泳容易造成溺水等的预警)。而学校则主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特点及伤害事故的历史状况进行预警(如地处道路边的学校对交通意外的预警,有单出入口楼梯的学校对楼道拥堵事故的预警等)。
  
  2.组织要素
  学校安全预警需要设置专门的预警机构,解决学校安全预警的组织保障问题。目前大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有专门或者兼任安全职责的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机构及其已有的信息,通过对机构人员进行培训以后,从事学校安全预警工作。另外,在强化组织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预警协调制度和预警信息报告制度等组织制度建设。
  
  3.信息要素
  信息要素是进行学校安全预警所需要的事实和数据,反映的是凭什么预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安全预警的过程其实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过程。因此,快速广泛地获取信息是学校安全预警的基本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伤害事故的信息收集、通报制度,完善预警和应急处理信息向有关部门的传递机制,建构信息共享平台及数据库,广泛交流数据分析、防范与调控方案等经验与教训,拓展资源共享群体。
  
  4.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解决的如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问题,对预警的创新与改进起着原动力的作用。在气象、粮食等预警领域里,已经开发了大量监测预测和信息收集、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学校安全预警除了要借鉴这些技术外,也要自主开发如学校安全预警信息数据采集与警情等级标识方法等适合学校安全信息类型和特点的技术。
  
  5.方法要素
  方法要素解决如何建立有效的预警模型问题。国际上常用的预警系统研究方法有:指标方法、模型方法、预期调查法、专家评估判断法,其中指标法具有简单、实用、快捷等特点。在对学校安全预警方法的选择上,要根据现行的信息和主体要素的情况以及财力、物力量力而行。
  
  三、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运行
  
  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运行是指学校安全预警系统的动态逻辑过程,是学校安全预警工作形成的有效的、有机联系、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操作技术系统,通常由警情监测、警兆识别、警源分析和警级评估、警情发布五个阶段构成。警情监测是学校安全预警系统运行的逻辑起点,是预警机制运行的基础;警兆识别和警源分析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警级评估是预警系统的最终产出形式,也是学校安全预警的直接目的所在;根据评估得出的警级发布警情,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防范与调控方案,就可以使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得以运行。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运行流程可以用框图描述于下。
  
  
  1.警情监测
  所谓警情,就是那些值得人们警惕的异常情况,也就是学校安全业已存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学校过失、个人过失、家庭变故、社会影响、突发事件等),警情一般用一些基本的、重要的预警指标来加以监测和反映。警情监测就是通过监测警情指标,敏感地反映预警对象在运行中的异常状态,并及时反馈,进而加以控制的动态过程。
  
  2.警兆识别
  警兆识别是学校安全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谓警兆,即是警情在孕育与孳生过程中先行暴露出来的现象,是警情爆发之前出现的先兆(如学生对教师的体罚或奚落表现出的激动、反抗性语言或直接对抗、突然的沉默、对学校学习的兴趣降低、自杀倾向等都可以视为学校安全事故的警兆)。警兆识别就是要辨识在警情发生前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警兆,诊断这些警兆性质怎样,有什么发展的趋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