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教育叙事的误区与解困指南
作者:郑卫政 刘京平
误区三:消极化
所谓消极化,就是在教育叙事作品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是错误的“反思”。2006年第一期《中小学管理》披露了这样一则教育叙事文章:小许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有工作热情,与学生的关系也很融洽。可是,期末考试时,他所任教的两个班的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小许面对这样的成绩当然很着急,他反思自己短暂的教学生涯,想找出原因,改进工作。经过反思,原因找到了:没有能“熊”住学生,平时对他们太客气了!于是行动也跟上:脸上的微笑少了,教室里的训斥多了……
只要留心一下周围,像这样消极的教育叙事几乎俯拾皆是。这些教育叙事,有故事,有情节,有反思,有策略,也有行动,看起来像模像样。
只是,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越多,教师离教育教学的本质就越遥远了,危害也就越大。
解困指南
思想决定行动。教师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论视野,教育叙事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有调查表明,眼下不少教师的案头,教学参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模拟试卷之类东西堆积如山,却难觅教育理论著作的踪影。许多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解构为支离破碎的技术或规则,只是一味地追求行为模式的改进,只是一味地按照他人给予的操作规范和程序依葫芦画瓢,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教书的工匠。这样的教育叙事,不可避免地要走进死胡同。
教育叙事,要求对教育教学问题或者教育冲突,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去追问、去剖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行动,都能找到理论支持和科学根据。比如:我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我首先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何种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在解决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印象特别深刻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后我根据什么原理运用什么方式解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解决才有效果?原因或原理在哪里?我尝试了哪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新方式形成了什么效果?新方式和旧方式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我从这样一个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感悟出什么?教师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论视野,他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有可能由自发走向自觉,他的教育叙事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实际效果。从而远离匠气,接近大师。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