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校训的雷同与刷新

作者:滕秀平




  笔者最近汇编当地学校的校史,发现创办时间不同、发展历程各异、办学特点有别的40所城区学校和农村中心学校,校训雷同现象比较突出,令人费解。
  这些高中、初中、小学、职教、特殊教育等学校,校训涉及用字仅70余个,共用词20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创新”,1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求实”,14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35%;“勤奋”,12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30%;“求真”,1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25%。校训大意基本相同的有18所学校,占45%;构成形式为词语叠加的有36所学校,占90%,其中“四词八字”、“三词六字”、“二词四字”式的30所,占75%;两所学校校训一字不差的有3对。
  校训的雷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在“整齐划一”的理念和模式下,“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看到这些风格雷同的,诸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求真、求实、成人、成才”等俗套、口号式校训,确实令人担心:一旦学校教育失去了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失去个性。就像一幅漫画表现的那样: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分别是方脑袋、尖脑袋、长脑袋,到毕业的时候,个个都是圆脑袋了。校训的雷同,更直接反映出一些校长对校训的漠视。对他们来说,校训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标语,套用他校的,省时省力,对现成的校风稍作改动,简单易行,也就没有必要去仔细研究、深入推敲了。对于一些校长来说,这几个字既是校训,又是校风,又是校规,词义的模糊和空洞,使校训的作用逐渐退化,沦为上报材料和档案资料室里可有可无的点缀。许多校训还是被少数管理者直接“任命”、“册封”的,于是乎,“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等成为诸多学校共同的校训。在一些学校,校训如古董般地被“供奉”,校长带领全体师生顶礼膜拜,是为纪念。纪念,是过去之事,与现在无关。当校训被一些校长矮化为一种装饰,一种点缀,一种空洞的宣传时;当空泛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没有个性的校训比比皆是、漫天飞舞时,不受师生喜爱,被人淡忘或熟视无睹也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庆幸的是,校训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很多学校修改老校训,创建新校训,有的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校训。针对校训雷同问题,如何推陈出新,制定并形成体现时代要求和办学宗旨,反映学校特点与个性的校训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弘扬校训传统地位。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据《辞海》的解释,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即特有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学校传统的表露,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每一所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与人文景观,吸引、感染、塑造着每一氛围内的个体。用这种长期积淀的无形力量对师生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等进行教育,自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精彩的校训,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加利福尼亚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上海建平中学“今天我以建平为荣,明天建平以我为荣”、江苏淮阴中学“进德修业,弘毅笃行”、山东昌乐实验小学“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等,就像一张张教育名片,张扬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校训,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作为学校最高行政领导、掌管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必须把校训的打造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师生员工的集思广益,形成独具特色的校训,成为学校发展的理念,作为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的座右铭。
  第二,彰显校训文化特性。校训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校风是密不可分的,反映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其办学宗旨、特色和任务。大多名校校训都汲取古代典籍精华,用字选词成句,古朴典雅,可谓字字珠玑,词句讲究出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的演讲内容。“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子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短短八个字的校训激励、感染了一代代的清华人,成为清华的标志和骄傲,在中国的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指明了治学之道。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旗帜鲜明地表露出追求真理的价值诉求。“止于至善”是老东南大学的校训,反映出东南大学的悠久历史传统和生命底蕴。“至善”,也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高水平。做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做管理,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办大学,要办成一流的大学。“止于至善”是东大积淀百年的优良传统。“弘毅”作为兰州一中的校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依据传统解释,弘就是开阔远大,毅就是坚强而能决断。用现代语表述,意思就是: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志向远大和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且路途遥远。这个校训曾经激励影响兰州一中一代代的学子“坚韧不拔,以身许国”,既是一种承继过去的优良传统,又是一股开创未来的强劲动力。创办于1907年的上海浦东新区塘桥一小是一所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它以“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作为校训,不仅符合以书法见长的学校特色,而且以练字喻做人,用书法的精神道出了做人的真谛。好的校训常常是历史经典语言(或改装)和自身办学理念的巧妙组合,是一所学校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的精华。校训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形成于长期的办学实践,取决于学校的培养目标,按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原则构建、推进。
  第三,把握校训时代脉搏。校训一般都是用最简短、生动、明确的语句给予高度的概括,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字,但无论长短,都要反映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新意。南京大学的校训,从两江学堂时期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今天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新校训,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把“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为校训,激发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勿忘我校、奋发图强、为校争光的崇高志向;徐汇中学的校训是“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既弘扬了生活在当地的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献身科学的爱国精神,又切“科教兴国”的时代主题,同时也体现了满足现代青年追求和谐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将原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文明、守纪”改成了“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告诫师生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做事,十分生动、具体。上海向阳小学以“求趣”为校训,提出了“学生求勤奋学习之趣,教师求教书育人之趣,后勤职工求优质服务之趣,行政领导求科学管理之趣”的办学理念,更加贴近办学实际,也更能激励师生员工办好学校的积极性。山东省邹城二中“没有不行,只有不干”的校训,潍坊某小学“在平凡中崛起”的校训;天津中学“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等校训紧跟时代步伐,富有时代气息,凸现育人功能。
  第四,创新校训个性品质。校训应是极具个性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校训理应不同;即便是同等同类学校,校训也应该各具特色。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德至人”、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独立能干关爱优雅”、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四川新生镇小学“德才兼备,知能并重,学创结合”、浙江绍兴鲁迅小学“独立 独特 独创 独秀”等校训,很好地体现了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有一所学校,养着四种动物:孔雀、猴子、白鸽、小兔,用“像孔雀那样美丽,像猴子那样灵敏,像白鸽那样纯洁,像小兔那样温柔”四句话作为校训,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形象地昭示着校训育人的个性特点和生命活力。
  校训中出现“千人一面”、“千校一词”的雷同现象,主要是学校领导对于时代特征把握不准,对办学特色缺乏深刻理解和总结,未能从办学实际出发,而是盲目模仿、随大流,甚至照搬照抄。这样制定的校训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校训进行创新是必要的,既要继承学校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特色。校训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各所学校“通用”,移到哪所学校都可以用,要体现学校的特色,特别是要易于为学生接受,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校长是校训的倡导者、建设者,对校训的倡导与传播,要能激发师生的主体积极性,还要主动创造师生参与校训建设的条件,以增强师生自觉参与的主人翁意识。校训只有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并达成共识,才能转化为师生参与办学的实际行动,体现校训应有的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