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重构

作者:张 华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科研才能获得内在的支撑点和直接推动力。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事实上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琢磨”和“打磨”的过程:“琢磨”依靠头脑,“打磨”依靠双手。惟其双管齐下,教师自身内在积淀的“教育智慧”才可能外化于“教学艺术”。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也足以提供一个参考的依据和思考的支点。由此可见,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契合点,使教师的各种能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它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捷径。客观地说,教育科学研究足以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提升提供一个更富有创建性和开拓性的思考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都面临着困惑,一方面实践者们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疏导而对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感到困惑,比如,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究竟以何来充当“研究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理论者们由于不知道自己关怀的究竟是什么而对研究困惑。而更为可怜而悲哀的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却是如此格格不入:教授教育科学的高校教师及其培养的硕士、博士等研究教育学却可以不研究教育,中小学教师实践着教育却可能不研究教育学。与此同时,理论者与实践者之间由于缺乏共同的基础而互不理解,难以沟通。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的教师并不关心抽象的本质、原则、关系,但他们关心真实的教育生活及其完善。不容忽视的现象却是: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和大而化之的理论思辨业已形成一种科研的“井喷”现象,并不断引发中小学教师对“研究”莫可言状的焦虑与恐慌,甚至直接“威胁”和“蹂躏”着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如何让中小学教育研究从非理性或经验式的状态向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和提升?如何消解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壁垒森严的“鸿沟”?恰恰相反,“向实践进军”的号角还在余音绕梁的时候,“教育科学研究”却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研究者始终把自己置于真实的教育生活之外。国内研究者振聋发聩的声音无疑给“教育科学研究”施以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果说是维护传统教育学的科学性,那么科学性的根基是什么?如果说是增进人们对教育生活的认识,为什么又在事实上受到教育实践者们的拒斥?”
  应该承认,教育科学研究,这是当今流行于教坛和学界的某种主流性话语。这在名誉上理所当然地给教育教学以崇高和神圣的地位,在实际上却让教育教学背负了太多的脚镣和手铐。教育科学研究的极度开放性,使其失去了学术保护带和实践防火墙,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研究都可用来指导教育科学研究,这表面显示教育有广阔的学科基础,但实际上却是让教育科学研究无所适从。从本质上讲,教育科学研究是作为一种探索人所做事情的行为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而诞生的。行动研究的倡导者勒温·柯利尔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光凭个人兴趣搞研究,仅仅为了出版而研究,对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那么社会科学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实际工作者如果不反省、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到研究人员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而只有一腔热情,那么他们就“如坠云雾”中,无法作出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的行动。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者,不是为了就教育的本质、功能和规律,在教育理论方面提出新学说、新观点和新方法,而是一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旨在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可操作的方案、计划、对策和建议等。因此,“教育科学研究”的角色厘定和运行机制取决于“教育活动”与“研究行为”如何得以在“实践场景”中整合:一是源于教育实践场景中的理性判断,二是源于教育实践场景中的智慧演绎,三是源于教育实践场景中的信念映射。相应地,从“发掘教育知识”到“达成教育理解”,从“寻求教育技术”到“生成教育智慧”,从“皈依教育理论”到“养成教育生活”,这历史而又现实地成为我们提倡在中小学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原生土壤、实践平台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说,一线教师才是真正的专家和权威,一线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才是最原始、最生动的实践,从实践中进行的教育反思才是最厚重、最质朴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从这一层面上说,中小学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是教师通过反思的方式,“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的机智”,这预示和呼唤着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寻找自我解放的阳光之旅。笔者以为,教育科学研究本质上是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旨在使教师获得知识的解放、智慧的启蒙和心灵的自由,增强教学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正是在于“启发教育者的教育自觉,通过教师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以及沉浸其中的体验,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性的教育”,促使研究者和实践者体察教育生活并在理解教育之“道”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的教育之“术”既是技术,更是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的引导,不仅依赖于引导教师发现自我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有将教师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促使他们在教学的改善、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帆。因为,“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规律,建构真理’,而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变为教师自觉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