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由美术“报考热”现象反思中学美术教育

作者:林明慧




  一、 美术院校“报考热”的成因分析
  
  1.文化成绩低分入学的艺考制度
  过低的文考分数和较易过关的专业考试既会影响高考导向,又会影响艺术专业的整体水平。考试系统原理表明,考试通过输入和输出,一方面受到相关系统或环境的渗透乃至支配,另一方面,又主动积极地施加影响于相关系统环境[1]。国家教育部对建筑专业的徒手画加试由来已久,但是却要求考生成绩达到不低于其他理工类的文化分数线。考生在数理化海洋里拼搏了十二年,会为了“仅供参考”的徒手画而虚费他那宝贵的时间吗?在徒手画考场中,我们不难看到以小学美术技法勾成的苹果,也不难看到考生创作的一出炉就得扔进废品堆里的静物。被称为造型艺术之魁的建筑学专业,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美本基础和相应的艺术设计修养,不重视设计就意味着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劣势地位[2]。一些建筑学院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开始逐步通过招收艺术设计类考生的方式来提高院系学生的艺术修养,于是报考美术设计专业就成为了众多文化成绩不佳的考生们想以低分进入名校的首选。以重庆市近两年的高考为例:2005年文、理科一本线分别是549分、548分,美术类则为320分;2006年文、理科一本线分别是556分、531分,美术类则为306分。美术院系的考生只要拿到别人60%的分数就能步入名校,与比自己分数高近一倍的学子一样成为高考的胜利者。
  
  2.简单化的考试内容、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与惊人的专业上线率
  专业速成的合格率飙升导致部分文考基础差的学生向艺术设计考试转轨。美术类的专业考试内容大多较为程式化:素描、色彩或者速写,素描是画人物头像或半身像,色彩是画水粉静物,速写画人物动态组合。考生应试感觉比较简单,不少考生到了高三才开始投师学艺,以求速成。虽然参加专业考试前,只有2-3个月的时间学习美术基本功,但在老师的指点下,却能让这些学子在程式化的教学下把应考的内容表现得像模像样。据绍兴市统计,2004年全绍兴市文科艺术类报名1259人,上线1239人,上线率为98.4%;理科艺术类报名204人,上线201人,上线率为98.5%,惊人的上线率,让广大考生趋之若鹜。
  
  3.社会的需求与持续飙升的就业率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形象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就居高不下,以重庆一所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为例:2005年一次就业率达96.1%,2006年一次就业率达95.5%。于是,通过报考艺术类专业进入名牌大学,毕业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成为高考学子的途径。于是美术类院校的报考就此热了起来,如果此时缺乏正确的引导,“报考热”将对当前中学美术教育新课标的实施带来巨大的阻力。
  
  二、 因“报考热”所导致的中学美术教育误区
  
  1.重技术轻创造
  毕加索说过:“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就不存在什么艺术。”创造性的培养是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重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目前,我国美术类高考的专业考试:只包含对专业技能技巧的测试,没有专业理论方面的内容。在专业技能技巧考试的科目上,最常见的有素描、速写、色彩、设计四种,大部分院校只考素描、色彩两科。素描的考试内容多为人物头像、半身带手人物像、石膏像和静物,表现方式分写生和默写两种;色彩的考试内容多为静物和风景,表现方式有写生、默写和半默写(添加)。为了提高升学率、顺利通过专业考试,大部分的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均为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反复再现性的模拟写生。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学生虽然在专业考试时基本可以拿到专业的合格通知书,但是却极度地忽视了专业理论的内容及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完全有可能在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中丧失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2.重专业技能轻专业修养
  重视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是正确的,但这仅仅是中学美术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根据中学美术教育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基本功可以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必须要通过长期的综合学习才能得到升华。依靠短期的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的学生在专业考试中也许会成功,但这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却远远达不到中学美术教育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当专业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在进行同化——顺应的认知水平发展时,那些忽视理论学习的学生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积累阶段。要想让后者迅速的完成原始积累,顺利的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无疑给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压力,也给学校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3.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
  美术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它是由文学、历史、哲学、数学、天文、地理等要素构成的。中学美术新课标提出,美术不仅要求创新性,而且要求有浓厚的文化品味,美术创作不仅是艺术天赋的展现,而且是文化素质的凝炼。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的文化修养、独特视角和艺术造诣。
  在近年来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忽视了作品周围环境的文化氛围,其作品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有的学生将美术创作的内涵简单的理解为外化的形式等,这反映出在目前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后果。
  
  三、 走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误区的措施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人才提出新的挑战,知识全面化、专业综合化。这就要求今后的学生必须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如:宗白华先生,他既是哲学家又是美学家。他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园林、舞蹈,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见解。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不仅不会妨碍学生的艺术实践,反而能拓宽他们的胸襟,涵养他们的气象,培育他们的人生观、历史观,并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因此中学的美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的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该是中学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
  从西方美术教育发展的轨迹看,强调艺术思想和艺术个性的美术教育是主流、是趋势,在我国高校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可能去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环境,在重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 结语
  
  高中美术新课标指出:“随着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参加美术类高考的人数仍将持续增长,如果不重视当前“报考热”中的问题和隐患并及时加以调整,这些问题和隐患将必然给中学美术教育事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危机。只有正确认识、不断完善,抓住机遇,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