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普通中小学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

作者:韩 雪




  《新闻联播》中曾播出过一则新闻:美国某小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在一个模拟的大型社区中,学生们自由选择喜欢的职业,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该职业的装束,按照各自的身份互动,俨然是我们日常熟悉的成人世界的翻版:医生专心致志地给患者治病;警察尽心尽责地维护秩序;建筑工人一丝不苟地添砖加瓦……参与的学生纷纷表示“活动很有趣,使他们对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等等,而校方则坦承“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从小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对职业的正确态度,理解工作的意义,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个案例只不过是西方教育界实践了多年的“全民技术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也反衬出我国普通中小学在启发和引导学生职业意识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
  
  一、 国外对早期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国际社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概念,而不久之后这一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全民技术职业教育”,它意味这要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指导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曾在第二届国际技术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社会所有群体的人都能入学,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入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
  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等都无一例外地积极参与到这场职业教育大潮中来,在本国推行这种全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以加拿大为例,人们对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如里加纳市(Regina city)在其《教育指南》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个工作的世界,训练学生将来工作的技能,端正学生成功就业所需要的态度。”在各个中小学的《学校工作手册》、《学校教师手册》和《学校学生手册》中,有关其教育宗旨的阐述也都不乏“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等相关内容。萨斯卡彻温省(Saskatchewan)教育部颁布的《萨斯卡彻温省教育:常青的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做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置身于变革与多元价值体系之中,他们需要早做准备,成为足智多谋、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而且,他们必须对自己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独立地做出决策……学生的职业发展应该是由家长、教育者、政府部门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是有计划地指引学生的发展前途、赋予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成长,职业技术教育应成为所有学校的一个中心课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不是强迫学生过早地做出草率的职业决策,相反,它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职业意识,使他们选修的课程及其学业成绩能符合未来学校与社会行业的要求。”加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掌握职业技能”。“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具有生存和发展能力”是加拿大人的首要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加拿大中小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已形成颇为完善的体系。
  再如美国,它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新职业主义”运动以来,就将本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人群扩展到了所有学生。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明确规定:建立一个国家框架,在这一框架内,所有州都要建立一个全州范围的学校到工作机会的多途径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向所有学生提供参加工作导向教育和培训课程的机会,这些课程能够使学生获得可通用的证书;为他们获得第一个高技能、高薪职业做好准备。很明显,该法案要求把职业教育扩展到所有学生,哪怕是将来准备进入大学的学生,而不是把职业教育仅仅局限于上不了大学的学生。
  鉴于普通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印度政府早在1978年就决定实行“10+2”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10+2”体制的实质是把中小学的学制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套课程重新划分,前10年致力于普通教育,同时把生产劳动知识和劳动观念结合到学校的全部课程中;后2年(相当于高中)则设有两套课程,一套是准备让学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另一套是准备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与训练为就业做准备。
  然而,由于“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及一段时间内社会上不恰当地片面地鼓吹高学历的误导,使许多人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到,与国际社会对早期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相比,我国普通中小学长期在一切为高考升学服务的轨道上发展,虽然可能也在课程表上安排了所谓的“劳技”等课程,但是数量极其稀少且得不到保证,也基本没有专门的教师,更不用提教材的实用和适用了,因此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可以说,学校只是出于行政命令不得不开设这些课程,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真正挖掘它的价值,更没有有意去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不能不说是自身教育功能的极大缺失,也是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合格技工严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与职业意识开发的可行性
  
  其实,每个人从幼儿时代起就在对某种特定职业的憧憬中产生了最初的、模糊的职业观念,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最简单的职业偏好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只是可能会由于需要优先考虑其他事件而被暂时的“搁置”起来,一旦遇到外部的刺激是可能重拾的。之后的中小学阶段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自我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帮助学生在学校中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水平,逐渐形成机会意识、发现和培养个人的态度、气质、潜能和兴趣,理解生活职业的含义等等,以准备应对在未来将面临的实际工作与职业预期相左的问题。
  此外,当今社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生需要发展生活技能,学会做出适当决策,具有冒险精神和自信心,在社会变革与生活变迁面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应变能力。他们应更多地、独立地主宰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机会发现和尝试包括直觉推理在内的认知与思维的不同方式与方法。
  这个阶段也是人的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期望,也许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些模糊的远景,但是教育者有义务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能力,打破职业选择中的性别观念,形成一定的未来意识以及正确的生活和职业态度。笔者认为,根据学生各个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加强职业意识方面的引导,使之成为比较稳定的、清晰的认知和概念,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挖掘个人潜力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也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 我国中小学教育功能扩展建议
  
  造成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生职业观念偏差、淡薄甚至缺失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个教育体系对自身责任的狭隘理解和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敏感度不高。在升学这根指挥棒下,普通中小学的全部工作都只能以学术教育为中心,加上国人长久以来就有的“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根深蒂固,更使得普通中小学校有意与职业指导划清界线。在这样单一的要求下,学生们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兴趣得不到足够的支持,长久下去,要么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整齐划一的、只知读书却不知读书何用的“书呆子”,要么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丧失信心,甚至成为“问题学生”。因此,笔者主张,普通中小学的任务不应仅限于传授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有目的、系统地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
  1.教育系统要转变观念,树立明确而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传授职业技术内容,是所有学校的重要工作。任何一所学校,都应关注孩子将来的职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不能等孩子长大了再去识别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而应该从小开始:小学就可以开设有关职业指导的简单课程,在中学大力加强,而且要一直持续到更高的教育层次乃至终身。只有在这样明确、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普通中小学的职业指导作用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开发。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和活动。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一个相当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进行初步的尝试。方法要灵活多样:小学低年级可以以模仿、游戏为主,如本文开头介绍的那类角色扮演游戏;小学高年级可以进行相对正规的课堂教学,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理论、原理,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而中学的职业指导课程就应该有规范的教学模式、比较专业的教师,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职业咨询指导和职业技能培养。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区和本国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3.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普通中小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不仅仅是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各科教师在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一旦发现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偏好,都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4.必须争取广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地位上,这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的。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