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研究性学习课题生成的过程及策略

作者:刘新奇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生成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决定研究性学习成败和成果大小的关键环节。生成了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将会令研究工作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生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失当,则会使研究工作步履维艰,事倍功半,甚至虚掷光阴,劳而无功。
  生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应遵循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
  
  一、 研究性学习课题生成的一般过程
  
  课题就是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然而,不是所有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生成一般要经过以下的程序。
  1.选定方向。初步涉足研究性学习者,一开始往往对几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具有研究的意向和兴趣。研究者要在反复权衡之后选定一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一般来说,选定研究方向要考虑以下几点:(1)该方向有无继续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2)本人在此方向上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3)相对于其他的研究方向有无更多更好的研究条件。
  2.提出问题。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就应该在这个方向上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并不难。但要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甚至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质疑。即对已有的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持怀疑的态度或作出否定的判断。
  (2)比较。将事物加以对比,认识其差异,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3)变换。从新的视角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新的研究问题。例如,对于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教学或法律学的角度来思考,但如果另辟蹊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4)探究。即直接面对现象,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
  (5)应用。就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应用到新的领域中,从而产生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6)概括。即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概括,指出已有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获得了哪些重要结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提出问题的主要途径有:(1)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日常的学习、生活蕴藏和不断产生着无数的问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习和生活现象,随时都可发现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我们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这些问题加以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构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2)从科学研究的文献信息中发现问题。要想研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必须首先查阅相关文献信息。研究者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献信息的查阅、整理与分析,可以找出以往研究中的空白之处、不足之处、矛盾之处,可从中发现和生成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3)从与教育专家、学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经常向有关课程的教师、教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请教,与他们讨论自己感兴趣领域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和生成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参加有关的学术研究会、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和教育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通过此类活动,也可以发现和生成出一些研究问题。
  3.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经过发散思维,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需要研究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才能作出判断。
  (1)该问题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如果问题只是个别现象或个别问题,那就没有普遍意义,不应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2)该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样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3)该问题是不是尚未解决?其目前的研究状况怎样?(4)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突破?(5)该问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研究任务是否明确集中?(6)该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怎样?
  4.选择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者应该根据生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基本原则以及自己的研究兴趣、专业特长,选择和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切忌大而空、虚而玄、泛而散。否则,研究就难以把握,无法开展。
  5.加工问题。所谓问题加工亦即加工问题,指的是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研究问题更加明确集中,使问题变成真正可以付诸研究的问题。加工“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方面。
  (1)缩小。这是针对问题宽泛采取的加工问题的基本方法。缩小是指将问题的研究范围缩小到适合自己研究的程度。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①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②缩小研究内容的范围。
  (2)扩展。即针对狭窄的问题,扩大其研究对象或丰富其研究内容,使其值得研究。如把“怎样帮助一个同学解决学习英语的困难?”改为“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把“××同学逆反行为的处置”改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这些就是采用扩展的方法进行的问题加工。
  (3)分解。即将复杂、模糊的研究问题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
  (4)布新。即对老化的问题采用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使老化的问题转化换成为具有新意的研究问题。如“心理学视域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省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个案研究”,就是对老套的问题进行布新,使研究具有新意,富于特色。
  (5)澄清。一般来说,在选择好研究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对研究问题的名称进行正确的表述。一个好的问题名称表述,不但能正确反映研究问题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能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关注你所研究的问题。澄清就是指改变对问题的表述,用具体明确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研究问题的名称。表达研究问题的名称在表达的语义上,力求准确、简明;在表达的语式上,可以采用陈述句形式,也可以采用疑问句形式。常见的研究问题名称一般表明了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6.确定课题。一般来说,经过对研究问题的加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但是,加工过的问题能否正式成为研究性学习课题,这要由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生成的基本原则来确定。
  
  三、 研究性学习课题生成的主要策略
  
  1.纵向递进。所谓“纵向递进”就是对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从纵深方向作递进分解,构成“问题树”,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子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2.横向拓展。就是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横向扩大和拓展,使其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边缘搜索。就是在学科研究的边缘地带寻找和确立研究课题。在学科研究中,“边缘地带”往往是在学科研究之间的交叉处、结合部或连接点。大量的科学研究事实表明,“边缘地带”生成研究课题极有利于新理论、新知识的产生。
  4.热点探讨。这里说的热点是指在某段时间、某个领域亟需解决的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围绕热点来生成和选择研究课题,更容易引起众人的关注,使研究成果更快取得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但热点问题时效性太强,转换太快,因此,参与热点问题的探讨必须选好研究的角度和切入口,注意突出个性,减少共性。
  5.查缺补漏。“查缺补漏”是指阅读有关教育研究文献时,以“吹毛求疵”的治学态度,寻找别人在研究中的空缺、遗漏及不足,并以此作为研究课题付诸研究。
  6.学科移植。“学科移植”就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成果、原理、方法、技术,用来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生成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看相关的专业文献,多积累实践资料,不要贪大求全、好高骛远,而应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生成和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近教育科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祎.数学教师科研选题的原则与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4)
  [3]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郭思乐,邢最智.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