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
作者:安宝珍
3.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从研究结果来看,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低相关。这可能与我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有关,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偏重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在教育评价中也是采取单一的评价机制,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是否成材、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而不是采取立体、多元、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又恰恰忽视对学生道德智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操练和向学生灌输各种规范和条例,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也出现功利化和数字化的倾向,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精神风貌。
五、 建议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建议学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提升责任感。自尊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他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心的满足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前提条件,相反自尊心的丧失是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最大的情感障碍。因此教师在教育中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权利和选择,同时要引导孩子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任,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感悟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地用行动去承担责任,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当敢做敢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由别人尤其是家长替他们承担后果。
2.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责任感。集体主义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念,它使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个体对所在集体强烈责任感的充分发展,将为形成对国家、民族以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初中生而言,最直接的集体就是班级和学校。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班级的热爱和责任。
3.引导学生对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关心。目前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着“唯智”的教育倾向,无形当中对学生产生价值误导,致使学生只顾埋头学习,漠视伦理道德问题,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极少去关注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单调的学习生活,养成了学生从小到大,其直接目标就是升学,至于以后要干什么,为什么干,并不十分明确。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行为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把社会责任当成是外在的、他人的、与己无关东西。如果听任知识技能对生命的无情挤压、学生完整而鲜活的生命被肆意分割,那么我们的年轻一代只能是知识越来越多而智慧却越来越少、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只有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他人、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
5.强化学科渗透。学校教育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肩负重任,但各任课老师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因此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只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的事情,各科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影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全人的教育,而非人格分裂的教育。
6.提高教师自身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首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师的道德行为与其向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之间不一致。如果教师不能把他向学生所传授的道德意义与理念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将会使教师的“道德教育”大打折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是我们难以数计的——在一个能体谅他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当然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也只会带给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淡漠。
总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它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因此我们不能坐等学生成人或上大学以后才去关注这一问题,而要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之前就加以重视。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发展变化很迅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引导至关重大,应引起学校教育者的极大重视。
(该文作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该文是在导师郝文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责任编辑 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