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小学和谐德育的构思

作者:贾 蕾




  教育对道德的追求是全方位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关注“教授的”道德,而且要关注“形成的”道德。既要通过直接的道德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递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又要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直接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能够给学生以系统的“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它与人的道德水平可以是不相关的,因此,它对儿童、青少年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微弱的。再者,中小学德育的弥散性和儿童、青少年个体道德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与不均衡性等特点,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不可能仅通过某一专门的道德教学或活动就能够即时解决,所以,中小学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把“直接的德育”和“间接的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 构建“完整”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1.确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任何一方面教育的缺失都会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全面、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但是,就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及心理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道德具有基础性作用。就个体的道德成长而言,道德品格的养成更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品德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每个生命阶段道德品格的形式发展和实质发展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受神经系统发育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情绪和情感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易于形成对某种社会认知的固定倾向。因此,从基础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他们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和个体道德人格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2.德育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道德教育之所以要关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是因为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个体的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上,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只有这样,中小学德育课程才能真正实现“立足于‘关爱、关切、关联’的关心教育论,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校教育不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
  3.德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因此,“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儿童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把道德教育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道德生活形成儿童的德性品质,进而改造和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德育如果脱离了生活世界,儿童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所以,真正的德育是与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而不是德育课的德育。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
  4.德育课程应从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出发,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生活存在于自然、社会之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中小学德育课程及其教学只有贯彻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目标。立足这一观点,德育课程既要注重培养青少年个体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又要从社会需要出发,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传递和养成,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政治信念,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文化素养、良好的道德人格,通过个体的完善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 创设良好的中小学德育环境,全面发挥间接德育的教育功能
  
  毋庸置疑,学校德育环境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潜在性等特征以及广泛的教育功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并在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孩子在他们的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采取切实措施,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的创设。环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是指环境创设必须符合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富有教育意义。所以,校园自然环境的创设要做到美化、净化、现代化相结合,科学性、审美性与养成教育相统一;校园主体建筑应该做到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新意,能够产生一定的熏陶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置身其间,形成愉悦向上的精神,收到养成教育之功效。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在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观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4.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管理。中小学德育环境创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德育环境的创设与学校标准化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最后,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学校德育环境的育人功能。
  
  三、 建设一支以身立教的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小学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德育教师的工作就是在职场中启迪学生的心智、铸就学生的道德品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1.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育人”意识。学校无小事,事事关乎人。“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对教育中的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持有“做好人”、“做好孩子”的真诚愿望,并依此愿望开展教育行动,才能收到道德教育之功效。而中小学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身立教,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拥有勇气和自信心,关怀受教育者,就此而言,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肩负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育人”意识。
  2.唤起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不仅包含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热爱,对每个学生道德成长的关切,在职场中所具有的道德智慧,而且也是教师自主生命成长内在需求的迸发。这种热情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材料中可能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研究、开发和创造道德教育的各种可能性,把课堂变成学生道德生活的基本场所。
  3.提高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一个具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不断探索这种潜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而且能够为之创生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促其成长,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能力。因此,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培训、鼓励教师研究学科教学的道德教育问题以及为教师创造必要的平台以交流道德教育的经验与体会等,是非常必要的。
  
  四、 创新德育技术,建立校园信息网
  
  传统德育只满足于上对下的灌输。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网络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必将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为此,建立一套健全的中小学校园信息传播子系统,开展多样的网络德育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如设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站,在网上就中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意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