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为叫停重点中学叫好
作者:唐海波
举办重点中学的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各级各类人才,而国家尚无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教育领域全面铺开,只能集中力量建设少部分学校。如今,我国的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在学校数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九年义务教育制早已普及,部分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已从“精英”走向了“大众”。也就是说,今天我国的教育不是解决人才的数量问题,而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若干决定》,扎实地富有成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革命——新课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我认为重点中学的存在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鼓励了恶性竞争
有人说,最辛苦最烦恼的就是中国的孩子。几乎从幼儿园开始中国所有的孩子就要被迫面对着学习上的永无休止的选拔、竞争。为了挤进重点中学和重点班,只能悬梁刺股、秉烛夜读、闻鸡起读了。
在学生们眼中,分数就是命运,分数就是升学,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尽管学习苦不堪言、索然无味,但为了踏进重点中学之门,他们也在所不惜、全然不顾了。于是,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几乎为零。因为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秘密武器——精心摸索出来的一套办法,无偿地告诉同伴,谁也不愿意看到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总是有人问:如今的德育工作怎么了?如今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学生的自私自利、人情淡漠已成为教育者心头之痛?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重点中学的存在,犹如一把达摩克斯之剑高悬在学生的心头。
恶性竞争之二是生源大战。谁都明白,重点中学的升学率主要靠优秀的生源做保证的。于是重点中学之间、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绞尽脑汁、使尽花招:广告大战、奖学金承诺、自吹自擂、互相拆台,中伤对方,甚至还打大出手。于是政府只好亲自出马,硬性规定:重点中学享有录取优先权,普通中学又按三六九等分批次录取。结果,重点中学胜利了、得意了,普通中学失败了、愤怒了。君不见,每个地方的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之间不是教学上的支援、协调关系,而是如同冰炭的抢夺生源关系。
异化了教师的人格
有句不是名言的名言“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句话的含义是“升学率是学校的全部”。谁都知道,学校的评先评优一看你考了多少个学生,二看你跟领导的关系如何。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当然要“为伊消得人憔悴”。同校教师间的信息是封锁的,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间的信息更是闭关锁国的。于是,普通中学的课任教师大都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而重点中学由于财大气粗,可以为购买资料信息一掷千金,可以为教师培训不惜血本。普通中学由于信息的闭塞、教研资源的稀缺、管理机制的僵化、学生基础的薄弱,就算自己是齐天大圣,恐怕也是无力回天,败走麦城。长期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总是失败,使普通中学的老师养成了自卑、畏缩、易怒、暴躁的心理,他们是世界上最可怜最无奈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障碍比重点中学的老师要严重得多。由于普通中学的老师饱尝失败,他们对自己事业的前途悲观失望,对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深表怀疑,灰暗、自嘲、痛苦就是他们长期的心理体验,以如此扭曲的人格去教育学生,结果会是什么呢?
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政府形象
重点中学由于政府投入大,硬件设施远胜于普通中学,而且政府允许有部分计划外招生,即时下所有重点中学最热衷的“新机制”班。重点中学的工作环境、待遇等令普通中学的老师羡慕不已,于是,普通中学的老师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关系、走近路,想方设法,期待挤进重点中学。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干脆违背中央关于人才合理流动的规定,严格禁止本地普通中学的老师调往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只能去外省市招人。
这条貌似公允的政策,其实弊远大于利:一是教育部门有熟人的可以照进不误,来去自由,它所针对的还是一无关系二无靠山的普通老师,这就造成又一个教育的不公平;二是“外地的和尚”未必都会念经。因为这些“外来的和尚”基本上是进不了当地重点中学而被迫迁徙的,他们未必熟知本地的风土人情、教育特色,而且等待时机,另觅高枝的很多。也就是说,本地的重点中学用本地纳税人的钱去培养了不能长久和有效为本地作贡献的教师,排除地方保护主义,这恐怕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吧;三是无视本地师资实际,人为激化了本地普通中学与教育部门的矛盾。其实普通中学中也有很多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教书育人很有一套的老师,他们也应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禁止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间的教师交流,而是要定期轮流、轮岗,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这样普通中学的优秀者可以凭本事而不是关系金钱堂堂正正地跨入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部分老师要去普通中学经受磨练、增长本领,这是一种双赢的好事。它让每一位教育者都明白,刻苦钻研、精心教学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固步自封、懒散无为者必遭出局。要是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这样的意识,该地的教育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
是“择校热”的罪魁祸首
新中国的教育经过50多年的迅猛发展,为人们享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的愿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实生活中的两大难事“看病难”、“读书难”又如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读书越来越困难的原因很多,但日益严重的择校热是重要原因。久热不退的择校热撑饱了重点中学。大部分平民子弟只能与优质的教育资源无缘。
择校热又催生了一个怪胎:校中校。国内的一些重点中学看到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于是纷纷借创办国家级或省级示范性学校之机,将原属自己的初中部表面上或名义上私有化,实际上是拿着国家的钱打着民营的幌子干着大肆敛钱的勾当,这就使得本来就混乱不堪的教育收费雪上加霜、积重难返,造成义务教育的收费令人咋舌,甚至超过大学学费。这会将多少有心求学渴望成才的平民子弟拒之门外?这与行业垄断行为毫无二致。取消重点中学的“校中校”已成为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最大理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时代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一般来说,重点中学在升学率上出尽风头,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都面临着共同的新课题:如何转变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而不再只将分数当成唯一的追求,将升学率视为唯一的荣耀,应该将发展特色教育、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人才作为最大的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点中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所有的学校均衡发展,教育才会全面发展,人们群众才会享有更好的更多的教育机会。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