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走在网络中的语文教学
作者:乔 晖
一、 网络教学的优势
1.拓展教学内容,使大语文教学成为现实。网络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使大语文教学成为现实。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适当引进和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把有限的教材扩展到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变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为新、宽、活,学习内容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1)网络资源作为教学的铺垫。教学《长征之歌》这一单元,学生对战争年代、长征时期背景了解不深,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之前,我们先让学生上人民网中查阅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下载,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容易多了。(2)网络资源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如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说明文,学生对沙漠疯狂肆虐的行径缺乏形象认识,难以在形态、程度上形成较深的印象,从而影响向沙漠进军的重要性认识。教师可利用网上有关沙尘暴的图片,配以相关的动画与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农田的侵蚀,家园的破坏,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网络资源作为教学的拓展延伸。在《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中,设计者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关于生命的渊源、成长等相关科学知识的空间。通过链接的相关网站,学生们可以充分了解生命的整个历程、不同生命体的生命经历、生命形态等等;二是关于现代社会一些青少年对待生命态度的新闻,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的自杀事件,能够引起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同或表现手法相同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2.变革学习方式,使自主创新成为必然。教学只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认知过程。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在学习完示范段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再组织学生运用网络(各种形式)中的资源自主学习。根据需要选择相关信息。学习者在时间、内容上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同时,学生通过学校局域网,在老师的预先布置题目和提示搜索网站网址的情况下,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解答。
3.引进个性化学习,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进度。每位学习者可以因己所需,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料,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教师可布置不同水平(准)的作业给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网络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为每个学生提供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教师不再让学生写命题作文,而是提前在网上征集文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所熟悉的内容写出文题,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在网上看后做一些补充或提示,每个学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创作了。同时,学生在这种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文题,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知识,还可以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碰撞出(激发)创作灵感。同样,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感情与协作精神。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学习、有效学习,以弥补集体化教学的不足。多媒体网络能动态地跟踪(掌握)学生的知识状态,分析学生失误的原因,提供丰富的信息反馈,有效地控制教学进度。由于资源共享,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学生均可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弥补了受教育的不平等差异,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 网络教学的弊端
1.学生积累感悟的学习过程容易被忽视。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活化了的课程,要求语文评价的过程要将形成性与反思性整合起来,也就是过程与结论并重。与政史哲不同,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大量接触感性材料、参加感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加强语文实践;其次,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再次,与印欧语系重语法分析不同,作为富有灵性和弹性的、只可意会并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汉语,只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在感知、体味、揣摩、感悟中丰富语言材料,建构语言模型,养成良好语感,丰厚文化底蕴,培养悟性和灵性,进而怡人性情、涵养人格。这就如同播种与收获、孕育与生长的关系一样,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题学习网站中给学生提供了过多现成的东西,失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窄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再造语言形象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网络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轻易获取别人作品的工具,粘贴、复制和下载等网络编辑功能使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学生写作不需要分析、想象,缺乏创造,学生在网络写作课上表现出的“抄袭”行为,被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掩盖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适度,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语言感悟、体验和理解,凡涉及语言揣摩、品味的环节,都应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
2.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容易被弱化。有效率的学习对学习者来说当然重要,这也衍生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问题。面对面的沟通,那种即时互动的感觉应该是最有效的。有经验的老师能够了解学生表情和反应,进而给予不同指导。教学双方的互动,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网络向来是以互动著称,但互动的频率及方便性,与互动的有效性是两回事。通常的状况是,老师把教材放在网站上,学生自己去研读,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渠道来互动(例如提问题、布置作业等等),这种互动方式是非即时的,经常需要等待,等着对方回应。习惯以电子邮件作为沟通工具的人,必然会有这样的感受:电子邮件很方便,但是效率极低,经常会词不达意,等待的时间总是很长。另外,信息技术不能提供人文交流。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花香,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儿童感官、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到目前为止尚不能提供情感的交流、人际交往和文化熏陶,而这些又恰恰是语文之精妙所在。语文多媒体网络教学应定位在“辅助使用”上,不是完全替代常规教学。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才能营造热烈而融洽的课堂气氛。
3.语文学科的特点难以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其教学主导应该是语文,不能把它变成计算机或网络学习的练习簿,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学性、抒情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教育活动是人文教育的综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人格对话;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思想火花的闪烁,有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语文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是人文熏陶。中学语文课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掌握母语;另一方面是文学教育,要让学生完成情趣的培养,人文的熏陶,从而领悟“故事后面的情趣”(朱光潜语)。而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依靠单纯的多媒体或网络所能完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有了网络,便抛弃以前所有的教育手段、教学措施。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上。精妙的语言,需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领会,语言艺术需要通过学生的“涵咏”才能悟得。文章曲径通幽的内涵,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单靠视频、音频,学生是难以体会得到的。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之余,不应忽视学生的诵读、品味与感悟。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的不是网络的形式,而是低价值与高效率结合下的最佳的教学方法。
总之,网络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主要是方式上(技术上、形式上)的变革,而非内容和精神的变革,虽然,它可能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必然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所蕴涵的“语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是不变的;同时,语文教育的宗旨——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则依然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