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创造性使用《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策略
作者:余 瑛
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作为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教材创造性使用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1.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认识是: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素材,是“文本”而不是“蓝本”。教师对于教材的态度要摒弃那种只讲授教材内容或只以教材为标准的传统观念,要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上,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2.教材的局限性所决定。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大,教师与学生差异大,现行教材具有普遍性、滞后性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用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与科学发展状况及当地可利用教育资源,作出适当的调整。
3.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社会学科是一门以提高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往往是隐性的,需通过“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把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
1.调整——突出主干,减少枝叶。调整就是对教材内容、教学顺序进行重新处理,以便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调整教材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明确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叶”,这样才能做到“突出主干,减少枝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如“和平是当今世界主题”这一课,笔者认为,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平的重要,树立维护社会稳定、关注世界和平的责任意识,为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调整,做了如下设计:首先由阿拉法特去世导入新课,引出“和平”与“和平问题”话题;然后简略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昨天的世界”(即20世纪初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局势,认识到当时世界是动荡不安的;接着再和学生一起重点探讨“今天的世界”(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直到今天)的局势,中间设计了四个小问题:1、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2、和平问题仍没解决的原因;3、和平和战争对人类的影响;4、世界人民为和平所做的努力。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世界“和平是主题”;最后再一起讨论“明天的世界”局势,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感人歌声中点出本堂课学习的主题“关注和平,关注世界”。
这样处理教材有两大优点:一是让学生对世界和平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二是较圆满地完成了情感教学的任务。“关注生命,关注和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通过关注身边的世界,深切感受到和平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好和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责任意识。
2.探究——运用“已知”,获取“新知”。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构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到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是否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处理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课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是重点和难点。教材对这一知识点的呈现是通过对大会内容的纯理论分析后展现出来的。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探究的趣味性太弱了。所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变化,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情境题:70年代初,有一位外国友人到中国来访问,他游历了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今天,他又旧地重游。两次访问,他分别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经历什么?请你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进行大胆的假设,并把假设的结果记录下来。
由于对此题的探究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找出了许多不同,从感性上认识到了大会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大会前后我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使学生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感悟“历史的伟大转折”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3.活化——化静为动,学做合一。初中生喜动好奇的心理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动态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教学活化有多种途径,从知识呈现来看,可改文字呈现为图片呈现、音像资料呈现等;从教师教学来看,可改“满堂灌”为对话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从学生学习来看,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等。在这里,重点介绍一种静态知识动态化的有效方法——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与历史或与现实生活相近的环境,它以课本知识为依据,把课本知识通过情景剧、演示实验等方式展现出来,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讲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小小新闻发布会”,让五位同学分别代表当今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发言人,由他们根据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其他同学作为记者,就自己在课前收集资料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向他们提问。学生思考着、忙碌着、参与着,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所产生的动态性知识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形成了这种“鼓舞人心”的课堂教学氛围。
4.解剖——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些知识观点对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深奥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选择一个案例,对其进行仔细的解剖,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不仅符合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还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培养思维能力。案例的选择一要典型,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二要新颖真实生动,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样既有说服力,又便于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如初三教材在提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这里的“机遇”“挑战”分别指的是什么?怎么让初中学生理解这一观点呢?我选择了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案例,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①进口轿车价格为什么会下降?②进口轿车价格下降对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③汽车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对国内汽车行业又会产生什么影响?④国内汽车行业应如何应对这一变化?⑤请你归纳出入世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入世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这一案例,使学生以小见大,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 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以课标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依据,要防止为改变教材而改变教材的形式化教材处理方式。离开课程目标来奢谈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是浪费时间,还可能使不严谨的学风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严重负面影响。
2.要以尊重教材的学科逻辑为前提。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尊重教材的学科逻辑,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如对教材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观点、原理一般不应任意改动,而对这些观点、原理的呈现方式如论据、案例,教师则可以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大胆的创新。
3.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教材的处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落到实处。如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不能把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这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的关系。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科教学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不能只盯着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发展了这些能力之后,在情感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