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作者:贺武华
青少年期是学生知、情、意、行各项素质的丰富与发展的时期,也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幼小的心灵不应该过早受到复杂社会不利面的影响。“5+2=0”的现象不能不说社会的负面因素对未成年人影响之大。学生通过寄宿在校,生活的良性空间相对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走读学生可能出现的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巨大反差。学校有相对健全的学习、生活设施与场所,品德教育的场景丰富,可以提供大量的活生生的教育案例,开发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努力抓好中小学生品德养成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学生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合理空间。寄宿制学校的各种课余安排也处处体现了教育的印记。在健康的校园生活中,幼小的心灵得以从小就朝真善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要在健康的社会生活中完成初期社会化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意义非同小可。
3.寄宿制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寄宿制学生失去了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优越感,“让孩子早点懂事,从小培养独立、自理、自强、自治的能力”,这也是许多选择寄宿制学校的家长的初衷,也是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或步入社会、迈向独立人格开始的必要准备。寄宿制学校有益于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生理健康等文化教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可以通过探索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共同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寄宿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接受集体生活的熏陶和感染,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负责与合作的精神;培养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服务观念。众所周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中,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思想情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 寄宿制学校能为教师素养的提升提供实践的平台和素材
进入21世纪,各国都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提升更彰显教师生命的价值。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在其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中指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三种:父母、儿童伙伴、教师,其中父母对儿童身心成长与形成起第一位的作用,而通常被人们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师是处于第三位的。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影响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崇高?当教师把自己仅仅界定为“教书”、“上课”的身份时,教师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便缺失了。作为“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教育确实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工作投入——产品产出”性的职业劳动。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体现在对学生更为广泛的教育场域与交往之中。寄宿制学校教育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可以为优化每一个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实践的素材。
1.寄宿制教育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育专业素质的完善
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学生,对症下药。学生寄宿在学校,教师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每日的行为、习惯、情绪、品行等的变化,教师可以真正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心理、身心健康的变化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点,教师的“心理医生”、“心灵护士”的专业职能需求不断凸现。目前教师教育的一般做法还是“教师再上学”,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教师的学历教育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再回到大学,接受课堂理论教育,缺少了教师教育的实践经验。学生寄宿在学校,教师必然要对学生进行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大量的问题、活生生的案例,为中小学校教师的德育、心理、管理工作提供了素材,为教师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成长提供了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平台。
2.寄宿制学校自动拓展、延伸了教师的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空间
教师发挥教育、影响孩子的作用应该体现在诸多方面和领域。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窄,教师的作用主要集中于课堂的知识传授。按照加德纳(Garder)的多元智力观,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而这些智能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课堂以外的教育渠道去实现,比如说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等。所以,教师就需要致力于培育能让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环境并亲历这样的一种教育实践。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发展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学习、选择、相处。这些都为教师教育的开展、教师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四、 寄宿制学校是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教育的自我发展会体现出空间扩张的需要,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更大的空间和舞台。“社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机制”研究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的影响和联系会激活学校教育活动本身的各种潜在功能和价值,给教育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也给教育创造更大的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教育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寄宿制为社区、家庭、学校的交往、互动搭建了有效的平台,这为探索大教育体系、社区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转向学习的普及,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学校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教育将扩展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组织机构教育四位一体的大教育;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等社会教育资源成为趋势,学校教育还要在指导、协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发挥作用。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开展对家长的教育,学校通过寄宿制这一纽带对家长的教育,克服农村父母文化素质偏低,教育孩子方法不当的做法。寄宿制学校在这类家庭中可以起到纠错、弥补的功能,同时也拓宽了学校的功能、教师的责任教育时空。
上海现代寄宿制高中是上海示范性、实验性普通高中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现代寄宿制高中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实现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共建共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与区域性的科技文化融合,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制定“家校合作”的整体规划,主动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吸引社会参与学校的活动,实现学校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上海市在城乡接合部建设现代寄宿制高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既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又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动了上海市新一轮高中的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见,建设寄宿制学校还不仅仅是一个扶贫、解决交通上学困难等问题,而是学校本身探索教育发展的一种内涵式发展之道。
学校不仅仅是学生“上学”,老师“教书”的地方;知识的教与学也不是学校工作的全部。学校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情感的交流、行动的示范,以及各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最终“出炉”一个个心智健全、个性完美的人。让学生完整地生活于校园,并不是说要像“爱弥尔”那样离群索居,摆脱社会的扰攘。卢梭本人也不希望培养一个荒野中的“自然人”。杜威认为,学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的首要职责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选择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和能为青少年适应的各种特征,并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同时排除社会环境中的丑陋现象。学校是学生成长期的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学校生活应当是社会生活的雏形和模拟。现代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在学生幼小心灵的丰富成长过程中,教育确实要为其今后的生长奠定好基础。在农村,以实施寄宿制工程为龙头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将为改善农村学校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在城市,寄宿制学校建设也日益成为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学习型社区所追逐的目标与教育改革实践。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必要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一个方向,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概况[EBOL].http:www.edu.cn200508103146353.shtml
[2] 李更生等.论科克曼影响因素在民办寄宿制学校中的表现形式与作用——以浙江省余姚实验学校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02(5).
[3]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为了明天的辉煌——上海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发展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4] 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现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