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作者:贺武华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仍然相对迟缓,教育水平与中部和东部地区差距很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政府一项艰巨性的任务。教育部在2004年就提出了“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建设”的工作重点。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中央从2004到2007年分四年专门投入100个亿实施“寄宿制工程”,这标志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截止到2005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共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676个项目县、2529个项目学校(其中新开工项目学校2488所),中央专项资金3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466.52万平方米。连同2004年已批复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已下达中央资金60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学校4852所,将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921.42万平方米。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学生提供宿舍,以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寄宿制工程的意义所在。可见,建设寄宿制学校是西部地区实现“两基”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寄宿制工程为突破口,这是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大举措。
  
  一、 扶贫性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教育发展拓宽了渠道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的战略重点。各级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教育要大力扶持、发展已成为共识,现在已由“要发展”转到“怎样发展”的战略考虑。要使已有的农村教育的各种扶持性政策、特殊工程形成衔接、完善的网络,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索新的有效制度实施。从学校布局调整到寄宿制学校建设,这是对农村地区进行网点调整、规模办学的又一次积极探索,是解决“网点后遗症”的有效途径。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寄宿制教育将为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新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1.扶贫性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拓展的意义
  (1)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合理发展急需寄宿制办学
  我国是农业大国。学龄人口有2亿多,而且七成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但是,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学校规模的缩小,过于分散的办学要适当考虑集中财力建设规模较大的学校;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使得原有的以村为单位的学校布局更加不合理,教育投资效益低效的问题凸现。这样,整合基础教育资源,节约分散的资金,抓大撤小,减少学校数量多学生数量少的矛盾,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便成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必然探索。所以,寄宿制学校建设很有必要推广到整个农村、乡镇,而不仅仅是西部贫困地区。
  (2)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改善现有农村寄宿制办学条件
  事实上,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学生寄宿上学现象普遍存在。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资金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寄宿制条件十分差,很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生睡在教室里、地板上;许多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从家里背来干粮、腌菜,一吃就是一星期甚至更长。现有寄宿学校的饮食、住宿条件亟待改善。因此,作为一项扶贫工程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很有必要惠及到整个经济欠发达、交通不利的农村地区。
  (3)适当集中的寄宿制教育有利于配合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实施
  我们正在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发展农村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集中教育资源、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教学收视点等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办成后的公益性、规模共享性又很大,所以应当集中设点,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享受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寄宿制既有利于推行远程教育、信息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好资源,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2.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实施
  (1)科学合理地用好专项资金
  寄宿制学校无疑增加了办学成本,西部寄宿制工程建设是由中央拿出专款的,主要集中用于建设校舍、食堂。“工程”建设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可持续性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建设、人口增长和密度、学龄人口变化、村庄布点、移民建镇等影响因素,使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少布新点,做到交通便利,辐射力强。硬件建设投入应以安全、实用为本。为使工程的推进更科学、合理、高效,还应加大舆论和群众的监督。
  (2)本着政府、家长和学校共建的原则,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虽然这次工程建设对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做要求,但是地方政府也应当积极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寄宿制基金,用于对寄宿学生家庭的扶助;学校应做好让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到学校寄宿学习的工作,充分调动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学校寄宿制建设提供条件,积极配合,与学校一同参与孩子的教育与管理。
  (3)试行“寄宿教育券”,进一步彰显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社会意义
  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和寄宿生补助费用是寄宿制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到的两大投入。对家长来讲,寄宿上学会增加住宿、搭膳、交通等一定费用的开支。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府专款除了用于校舍建设外,还应当划出一定比例的专款资金来对家庭进行资助或补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家长的支持,解决家长的部分后顾之忧,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政府如何发挥这笔资金的最大效用呢?如何既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又可彰显政府的功德呢?我们可以借鉴“教育券”的做法,探讨提供“寄宿教育券”的方式,把政府的暗补变明补。一方面,让家长看得到实在的好处与政府关怀;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家长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方便选择寄宿制学校的可能。配合“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在全县范围内发行寄宿教育券的做法是可行的。
  就目前而言,农村寄宿制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是一项政府扶贫工程。但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其意义还不仅仅限于农村,不仅仅限于义务教育的普及。这取决于寄宿制教育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所能发挥的功能。其实,寄宿制学校教育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古代斯巴达的兵营式学校教育,锻炼培养了大批国家需要的人才;近代英国教育史上有名的“文彻斯特”、“伊顿”等九所著名公学都是寄宿制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中,各种新学校的建设都主张实行有家庭气氛的乡村寄宿制。
  
  二、 寄宿制学校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能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寄宿制学校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施“完人”的教育。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
  由于走读上学,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上,上学、放学来去匆匆。在城市,莘莘学子犹如上班族,赶公交,骑快车,忙用餐。在农村和山区,孩子们则起早摸黑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我国中小学生早上起床的时间普遍要比大人早,这是不争的事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免去了上学、回家赶路的烦扰。学校可以为学生的在校时间做出周密的安排,学校里的晨练、课外活动、晚自习等作息时间,都是有组织有科学根据的。学生自由学习、全面发展的时间更充分,也更有序、更科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