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知识管理视域下学校组织文化的建构

作者:朱桂琴




  知识管理的组织型态是知识型组织。学校是一个典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型组织,将知识管理用于学校组织运作中,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能,而且能为学校组织增添更多的活力。知识管理只有在与之相应的学校组织文化中才可能发生和实现。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与知识管理理念相冲突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学校组织文化。
  
  一、 与知识管理相冲突的传统学校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管理、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交互作用而创生出来的支配他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等观念文化和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人际模式等制度文化。[1]学校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学校成员所共有和必须遵循的学校普遍文化,并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权力,一种起控制或强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它对组织成员进行控制,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选择,并使成员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共同感。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校形成了与之相符合却与知识管理理念相冲突的四种学校组织文化。
  
  1.个人主义的学校组织文化
  在传统学校组织中,学校中的关系规范是个人的、竞争的互动模式,学校组织存在着教师之间的隔离、教师与学校行政的隔离、教师与学生的隔离、教师与社会的隔离等,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特征也就极为突出: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成功观,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私人财富和自己谋生、升迁和参与竞争的资本;在行为上往往只坚守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王国,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互动。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大多数时间都是独立从事自己的教学事务,独立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程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孤立和孤单”的,他们很少花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长期的“孤立”和相互隔离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多边支持或观察经验的依赖,给教师之间的合作造成了障碍。在政策层面,严格的责任评估和考评体系是学校组织文化孤立的重要原因。教师往往根据考评的要求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导致多数教师服从严格的管理规范。久而久之,教师不仅习惯了学校的控制,还习惯了独立的学校生活方式。反过来,教师群体的这种孤立状态又会降低他们应对教育挑战的能力、知识共享与对话交流的能力,削弱了组织中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再创造。
  
  2.非创造性学校组织文化
  教育本身应该是最强调也是最能体现创造性的一项工作,也正是基于此,教育才被认为是一门艺术。但今天的教育却成为最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了,其原因在于:第一,“教育目标”的错位。学校的所有工作都为应试服务,以“升学率”为宗旨。“分数”是硬道理,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重要的,也几乎是惟一的标准。由此,教师劳动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脑力劳动也蜕变成了体力劳动。第二,教师缺乏知识创新的意识。过去教师的工作重点并不在发现新知识,而在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以致于教师与知识的建构及创新之间,长期以来皆处在绝缘、互不关联的状态,教师个体对创造知识缺乏热情。第三,学校不尊重教师创造的“知识”。教师每天面对着多变、独立的教学对象和瞬息多变的教学情境,他们必须主动积极地面对教学问题,并且在独特、不稳定,甚至是冲突的教学情境中,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技术,形成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的“个人知识”。然而,学校却漠视教师在“教无定法”中蕴含的巨大的教育艺术和隐性知识财富,缺乏对这种知识的肯定和鼓励,对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智慧缺乏尊重,因而造成当前教师创造性知识的无价值化。
  
  3.保守性学校组织文化
  我国大多数学校不重视观念、价值、假设与批判反思,使教学工作只信奉或遵循不曾验证的规范,教师服膺于不加质疑的、不理性的职责。其原因在于: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大多数学校已经习惯了按照上级要求办学,服从行政命令,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二,在中国社会传统中,人们没有权力和能力改变生命的方向或影响他人的事件,这造成了教师对为人处事传统方式的信仰,塑造了他们服从外部权威、珍视传统的保守性格。第三,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他们害怕由于变化而打乱原有的经验流程,于是只求稳定,抱守传统,不求革新。
  
  4.科层管理下的缄默学校组织文化
  在教育领域,学校因具有科层制组织的某些特征而走上了科层化管理的道路,科层制组织惯用的统一要求、行政命令、集权统治等方式在学校日益盛行。当这些手段被不加节制地滥用时,学校便陷入了科层化管理的误区,突出地表现在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官僚化程度高,等级体系森严,人为地造成了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的对立,单向的“命令服从”关系妨碍了学校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隐含的“秩序至上”的行为准则严重抑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学校按照等级制度进行管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的管理是单向的、强制式的,教师只是机械地执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示、命令,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教师自我的内在价值追求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师缺少参与管理的话语权。这正如理查特?穴Richert?熏A.E.?雪所说:“没有人聆听教师,是因为他们不说话?鸦他们不说话,是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让他们保持沉默。”[2]正是严格的科层式管理使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及决策没有发言权,进而使学校形成了压制性的缄默组织文化。
  
  二、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学校组织文化的构建
  
  在知识管理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新型的学校文化必须体现合作、共享、创新精神、以人为本和不断学习的管理思想。
  
  1.强化对话和交流的意识,形成合作共享的文化
  知识管理可以用公式KM=(P+K)S表达,其中KM即是知识管理,P代表人(people),K代表知识?穴knowledge?雪,S则指知识的分享扩散(sharing),P和K之间的+号代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运用。该公式代表的意思是组织的知识积累,通过科技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由此可见,如果人在与相关知识关联过程中分享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越大,则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也越大。因此,在知识管理理念下,要求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不断相互转换,使组织共享并恰当地使用,知识才会在组织中流动起来,创新知识才成为可能。
  对于学校来讲,知识共享文化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够在学校组织内创造一种学习、信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致力于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要营造合作共享的文化,一是鼓励教师之间展开民主平等诚信式的对话,通过对话激活教师专业的内在生发力,使个体知识具有内在、动态和开放的结构。实践证明,教师间的合作对话,能更直接地了解相互的思想、观点、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对话生发教师专业的“潜能”。二是建立组织的信任文化,通过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构建和谐教育、和谐学校作为奋斗的目标,使学校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使教师具有平等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安全感。三是加强与促进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教育专家间的沟通交流,使知识流动起来,共享起来,让知识产生“递增效益”。四是建构知识分享对话平台,在实现校园网、校校通互连的基础上,将现代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知识,实现知识的增殖、迁移和共享。
  

[2]